嚓噗小说 > 其他类型 > 每日医案 > 第641章 中医药调理类脂蛋白沉着症(1/2)
    类脂蛋白沉着症

    [病案]谷某,男,41岁,1976年1月12日初诊。谷某自述六年前开始注意到左手臂内侧有一处4x3厘米大小的色素沉着区域,无痛痒,并逐渐向头面部扩散,最后遍及全身。起初,皮肤呈现深红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逐渐变黑,且失去光泽。谷某曾在某医院进行切片检查,结果显示其皮肤表面出现角化过度、角质栓塞、粒层增生、棘层肥厚等症状。在真皮乳头体内,可见团块状、呈淡红色的物质沉积,上部毛细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嗜色素细胞浸润。据此诊断,谷某患有类脂蛋白沉着症。

    此外,谷某还反映平时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腰酸乏力、食欲减退和睡眠质量不佳的症状。在望诊时,其舌质呈现红色,舌苔呈现薄白色。在脉诊方面,脉象表现为弦缓。

    [治则]祛风利湿,凉血活血,兼养肾阴。

    [方药]蒺藜12克,蛇蜕6克,蝉蜕3克,桑叶10克,摇行消5克,制首乌12克,生地12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丹参12克,苦参10克,胡麻10克,甘草3克。20剂后,面、胸、腹、背皮肤黑色渐淡,头晕减轻。原方再进20剂,面、胸背基本正常。原方去蝉蜕、蛇蜕、蒺藜,加女贞子12克,旱莲草10克,续服20剂后,除四肢未全消退外,其余正常。以滋肾活血为主,上方加晚蚕砂12克,鸡血藤12克,服20剂后而愈。随访至今术见复发。

    [评析]本病,即体内新陈代谢障碍性病变,是一种复杂的病症,涉及到人体内脂肪代谢的紊乱。当脂肪代谢出现障碍时,会导致类脂物质在皮肤和粘膜内沉积,从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虽然中医学中没有明确针对这种病的病名,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分析,可以将其归为“风湿热邪”等病因范畴。

    风湿热邪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因之一,通常是由人体感受到风、湿、热等邪气而引发的疾病。在中医治疗本病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采用祛邪利湿凉血等方法来缓解病痛,同时养肾阴来促进身体的康复。

    在本案例中,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粘膜内类脂物质的沉积,中医辨证认为风湿热邪为病因,内伤肾阴,外搏结肌肤。因此,治疗方案应首先采用祛邪利湿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