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在38—401c之间。3月8日因服消炎痛25毫克后,全身大汗,体温骤降至374c,但神志又转模糊,谵语,舌质淡白、苔焦黄乏津,脉滑数,重按无力,白细胞降至09x109\/l(900\/立方毫米)。此乃服消炎痛强令其汗,阴液大伤,阳气亦随之而泄,正不胜邪,邪毒乘虚内遏,虽邪实稽留,但以正虚为主,故以大剂扶正达邪外,并停用消炎痛。用皮尾参30克(另煎),黄精30克,北沙参30克,生地30克,水牛角30克,蚤休30克,麦冬15克,玉竹15克,天花粉15克,仙灵脾20克,白芍9克,丹皮12克,银花24充,生甘草6克,抗热牛黄散06克(吞)。另:再用鲜生地60克,鲜石斛60克,鲜芦根30克,鲜茅根30克煎汤代茶,及西瓜汁频灌。连服3剂后,津液渐复,白细胞渐升,体温渐降,神渐清,微汗出,胸腹部见有大量白痦。此乃正气渐复,湿热外透之佳象。唯大便干结,一周未解,腹部胀气,舌苔白腐,并找到白色念珠菌。此乃应用抗生素较久,双重感染或过用养阴之品所致。湿热未清,胃浊上扰,改用芳香化浊,兼清余热法:茵陈15克,藿香9克,佩兰9克,陈皮45克,制半夏6克,茯苓9克,枳壳9克,丹皮9克,炒六曲9克,白豆蔻24克,全瓜蒌30克,生苡仁12克,通草45克。另七叶一枝花60克(煎汤漱口)。服后大便得通,白腐渐化。继而又出现舌苔光剥质红,脉弦,自汗盗汗,腰膂酸楚。此属温热病后,肝肾阴虚,故再以益气养阴,调益肝肾之法,以善其后。出院后中药调治半年,肝脾均未扪及,多次复查血液浓缩涂片,均未找到异常组织细胞,一年后恢复劳动。1980年3月及1982年3月二次随访,血象及骨髓象均正常,健康情况良好,生存至今已六年。
[评析]在寒冷的冬季,许多患者因为过度劳累,经常在雨中淋湿受寒,导致春季时身体出现病症。这种情况恰好符合《内经》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和“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论述。因此,在治疗这类患者时,需要采用大剂量的凉血止血和清热解毒药物,同时始终不离益气养阴的原则。
在患者气阴回复的过程中,逐渐加入辛凉宣透药物,以促使潜伏在体内的邪气通过汗液排出体外。这一治疗方法在病情好转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