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二的人物。
洞悉问题本质的李振,首要之举便是着手科举制度的革新。他立志于让麾下的新朝汉国,每一寸土地上的人民都能手捧书卷,每一颗心灵都能挥洒笔墨,誓要将求知的火焰,在百姓心中熊熊点燃。他梦想构建一个国度,那里的人们不仅渴望知识,更将学习视为生活的常态,让智慧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田生根发芽。
不良低沉的声音带着一丝忧虑汇报道:“各地的学校建设已近尾声,然而师资力量的匮乏却成了棘手的问题。据我粗略估算,仅是中小学,教师的缺口便高达千余人。”
李振紧锁眉头,双手负于背后,在屋内踱着步,脚步声中透出一丝焦虑。
不多时,他终是开了口,声音沉稳而有力:“此番科考脱颖而出的诸位,暂且先去担任教职,权当以此试练,验证他们是否确有真才实学。自今日起,我汉国新晋官员,皆需先入中小学支教,历两载春秋,亲身磨砺。待期满之时,再行考核,合格者,依其所长,量才录用;不合格者,则继续留任讲台,传道授业。”
随着新朝汉国科考新政的稳健步伐,一系列革新举措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自安阳城这座中枢之地,源源不断地向汉国广袤的疆域播撒着变革的种子。每日,承载着民生福祉、教育改革、经济振兴与军事强化等诸多新章的制度法令,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这些新政,不仅仅是纸张上的墨迹,更是深深烙印在汉国百姓心头的温暖光芒。它们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往昔的陈规陋习,为寻常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田间地头到市井巷尾,无不洋溢着对新政的欢欣与赞许,人们纷纷感慨,即便是翻阅史书,也难寻如此贴近民心、惠及苍生的良策。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中,汉国的每一个角落都感受到了时代的脉动,百姓们的笑容里藏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而这,正是新政最为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