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其明礼义、知廉耻,坚信在圣人学问的感化下,吐蕃必能放下兵戈,与大夏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盛世。
这样的回答完全脱离实际,只知空谈圣人之道,却不考虑现实中的政治、军事局势以及吐蕃的野心,实在是令人失望。
在国家面临吐蕃的军事威胁,甚至吐蕃都已打到家门口之时,此人却还在大谈特谈圣人言论,妄图以圣人学问感化吐蕃,简直是不切实际到了极点。
李正明冷笑一声,手中用力,直接将这份试卷揉成一团,毫不犹豫地扔进了垃圾桶。
一旁的文华阁大学士看到李正明的动作,心中略有诧异。
第一篇文章乃是他特意放上去的,在他看来,那篇文章整体用了极为华丽的词藻,可见此人在学识方面定有过人之处。
然而,李正明在看了几份试卷后,彻底失去了耐心,随即将这些试卷扔给了其他人。
“本王现在要找的是那些能够做官的人,是那些能够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的人。像这样只会空谈、大谈特谈的人,就不用再给本王看了。”
李正明的话语掷地有声,表明了他对人才的真正需求。
他深知,国家需要的不是只会舞文弄墨、空谈理论的人,而是有实际能力、能切实解决问题、为百姓谋福祉的实干之才。
文华阁大学士在听到李正明的话后,也陷入了沉思,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人才的评判标准。
紧接着,文华阁大学士按照李正明的要求,将试卷分成了两类。
然而,特别好的试卷他并没有看到多少。
经过这几个人的第二轮筛选之后,场上的试卷现在仅仅只剩下了不到百份。
李正明接过这些试卷后,不断扫视,随意地给出官职,不过给的都不是特别重要的官职。
就在下一秒,李正明突然看向一份试卷,眼中露出一抹精光。
他仿佛在这份试卷中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一种能够让他眼前一亮的智慧与见解。
众人听到李正明的话后,下意识地看向那份试卷。
其第一道题的回答确实令人眼前一亮:吐蕃在居庸关挑起战事,野心尽显。
若为官,对吐蕃采取刚柔并济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