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应验了。
嘉靖死了,隆庆死了,文臣换届了,武勋却保持嘉靖朝的声望。
隆庆朝是武勋最英明、最安静的时期,但也是明朝延续二百年,武勋最有实力的时候。
士大夫头顶悬剑。
万一遇到强势的皇帝,哪有活路啊。
他奶奶的,太危险了。
得搞事…
还是文臣玩得溜,徐阶、高拱、张居正,与不同的武勋交好,制造矛盾,分割他们的向心力。
嘉靖朝有声望的武勋,如同中了诅咒一样,接二连三赶着去地府,若是老死也算了,可惜很多人不是,有发疯的、有溺死的、有上吊的、有抹脖子的、有自我圈禁读书的…千奇百怪的结局,总之是结伴走了。
就算没有记载,我们也能通过大部分事件推断出来。
谁是胜利者,谁就是主谋者。
张居正?
不,士大夫不可能单独做出来这种事。
合理的推断,应该是内廷和武勋自己。
内廷,不是说冯保,是垂帘听政的慈圣皇太后李彩凤,他的儿子太小了,对她来说,若想保证皇帝的权威,可以接受文臣(外人)掌权,不可以让武勋(家奴)掌权。
武权宁可消失,也不能被亲人捏着。
这是女人(家主势弱)时期的下意识行为,也可能是隆庆临死的遗言,因为隆庆的正宫皇后也参与了武勋交替。
小说中提到过英国公张溶的动机,他是武勋旗帜,是抵御俺答汗的后勤总管,却被好几个外镇勋贵骑头上。
这也就算了,科道言官也不停找他的麻烦,屁大的事情,逮住他一直喷,好像他很好欺负似的。
成国公朱希忠、定国公徐文壁、镇远侯顾寰、西宁侯宋公度…不仅他们死的蹊跷,儿孙也死的蹊跷。
冯保与张居正的关系天下皆知,那英国公与张居正的关系也无需多言。
当然,上面这段是猜测。
不管怎么说,明朝最强大的武力集团京营被拆撤了,随着京营的消失,武权势弱,皇权也势弱了。
张居正太强势了,给小孩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造就了一个叛逆的皇帝。
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