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于蓟辽以外的边镇为何没有营兵,原因就更简单了,时间更远了。
两个字:没用。
三个字:养不起。
晋、陕、延、宁、甘,这五个镇在万历时期就没有营兵了(记得万历二十年的宁夏之役吗?那时候西北就没有任何营兵,是李如松抽调的京营和宣府人马)。
西北没有外患,用不着,也没必要保留一支高饷银军队。
宁夏之役时,西北成立了一支营兵,直接去援朝了,后来又去参加万历二十七年的杨应龙之役,此后散伙再未训练。
营兵是民籍,没有饷银他们立刻就散了,将官留不住人。边军是军籍,没用饷银他们还是兵,还是将官的佃户。
宣、大、蓟,这三个镇在天启朝,依旧能保持千的营兵。
蓟辽一体,蓟镇属于战区,营兵自然都在辽东(马世龙就是带蓟镇营兵驻守的辽西)。
天启元年,宣大最后一次支援辽东,这时候就把右翼营兵完全抽空了。
右翼处于真空状态,导致七年之后的崇祯元年,林丹汗轻而易举进入大同。
满桂这时候做宣大军务总理,两个镇加起来,又拼凑训练了五千营兵。
这是宣大最后的营兵。
一年后,崇祯二年冬,满桂带所有营兵勤王时,大多阵亡,剩下一部分归曹文诏,一部分归马世龙。
这之后,宣大未训练过一个营兵。
勤王的时候,晋陕还挤出来五千人,这些人也是内长城边军。
想想崇祯朝的税赋情况,朝廷连防御京畿的兵都没有,其余边镇怎么会有闲兵呢?
若七边这时候还有营兵,崇祯做梦都能笑醒,他登基后没有给过七边一两银子,天上不会给他掉营兵。
边军能保养好祖传的军械就不错了。
孙承宗都被迫用屯田卫、皇陵卫守卫京畿了,督治兵部所属的新兵,对外从未起到过真正的作用,倒是剿匪有用,左良玉麾下就是这些新兵。
崇祯九年,后金骑军开始驻守漠南,卢象升任宣大总督,孙传庭巡抚陕西,他们各自训练了一部分兵,但那不是营兵,也与小说无关。
作者若胡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