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了原想投奔北魏的东晋宗室司马休之等数十人转投别国。拓跋珪为此,后来是十分的悔恨。
崔逞的故事,李善道不是前世知道的,是不久前,在和魏征聊天时,听魏征说及的。
现听现卖,这个时候就用上了。
武城张氏、房氏的名气不如崔氏,比较有逸闻的也就是于志宁介绍张文焕时提到的“张大夫”。
“张大夫”,名张虔威,仕隋官至谒者大夫。
“拾囊不昧”者,有次他在路上捡到了囊,恐其主人求失,因令左右负之而行,之后数日,物主来认,他就把囊还给人家了。“慎数马足”者,一次十几个地方上的官吏同时谒见杨广,杨广问他,“其首立者为谁?”谒者大夫,掌传达等事,进谒的官吏,都已先见过,但张虔威仍是下殿,近处看了看,才回答是谁。杨广便说,“卿为谒者大夫,而乃不识参见人,何也”?他回答说,“臣非不识,但虑不审,所以不敢轻对。石建数马足,盖慎之至也”。
张虔威的这两个故事,李善道就不曾闻知了,与崔义玄等夸过他崔氏一族后,乃问于志宁,他适所言之“拾囊不昧”云云,是何意思?听于志宁禀完这两个故事,少不得的,又大大地夸赞了下张文焕一族的历代簪缨,海内之望。
对房易从,可聊的话题就更多了,而且态度上,李善道也更亲近。毕竟,李密的左长史房彦藻,家虽然在齐郡历城,但其族也是出自清河房氏。就问了下房易从和房彦藻是何关系?
清河房氏从西汉成帝时开始定居武城,至今已五六百年。汉末时有位名士叫房植,字伯武,号“天下规矩房伯武”,即其族裔。如前所述,后北魏、南燕时期,大约两百多年前,有一支迁到了山东,是为房彦藻他们这一分支。两下分开已久,房易从也有点说不明白。
李善道再又问了他,自己其实最为关心的房氏一人,便是房玄龄,问他认不认识。
认识,自然是不认识的,但房玄龄与房易从到底祖上同源,且房玄龄的父亲,包括房玄龄自己都挺有名气,他却是知晓此人,恭谨回答李善道,说道:“玄龄其人,仆未尝有见,然知其人也。其年十八,即举进士,授羽骑尉,吏部侍郎高孝基能知人,尝谓裴矩:‘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