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战略意图,看他是不是打算进攻长安。并於信末,李密邀请李渊引数千步骑到河内,来与自己面结盟约。
李渊给李密去信,只是为了稳住他,让他继续攻洛阳,以免其分一部兵马西进,来与自己争关中、争长安,因在收到李密的这道回书后,他怎可能会接受李密“面结盟约”的邀请?
但李密此回信中所暗含的两个试探,李渊五六十岁了,搞了大半辈子政治,却还能看不出来?一眼就全都瞧出了,因在由温大雅代笔的复书中,他就这样答复李密。
先以“天生烝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唯弟早膺图箓,以宁兆民”之语,姿态放得很低,表示出了愿拥李密盟主的意思。
继又用“殪商辛於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於咸阳,未敢闻命”之语,表示出了他没有用兵关中、进攻长安的意图。而在信末,则以“汾晋左右,尚须安辑”,所以,“盟津之会,未暇卜期”为由,委婉地拒绝了李密邀他亲到河内,两人当面结盟的邀请。
——李密邀李渊到河内当面结盟的这一个邀请,实际上也是含了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孟津就在河内境内,效仿周武王孟津会盟,两边当着黄河发誓,盟约定下,这对双方就都很有政治、名义上的约束力了;一层意思是,如果李渊肯来河内会盟的话,李渊是其军的主心骨,他人到了河内,那么其军当然也就难以进取关中、进攻长安了。
唯李密的这些小手段,在老练圆滑的李渊面前,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虽然如此,到底得到了李渊愿拥他为盟主的回复,因在收到李渊的此回书后,至少对外,李密表现得是很开心,还专把李渊的这封回书出示给诸将看,说“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
话到此处,不妨多说一句。
李密是真的高兴么?他就这么天真么?李渊的几句忽悠,他就信以为真了?且还好像丝毫城府都没有一样,跟小孩子炫耀甚么好的东西似的,把李渊的回书,洋洋自得地给诸将来看?
当然不是这样!
对於李渊书信中的回复内容,坦白讲,李密是半点也不信的。
你李渊如真的愿意拥我李密为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