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人下去巡查。”
“臣明白。”
朱翊钧继续开口诉说,“生活不易的百姓,卫所的士兵,再加上一个,秦、晋、蜀、楚,四藩下面的底层宗室,也迁移过去。”
“亲王都走了,他们这些人失去庇佑,很难生存。将他们也编入卫所中,一切比照正常的军户。放开限制,允许他们自谋生路。”
“宗室玉牒上保留他们的宗室身份,他们的子孙也一律承认宗室身份,但不再发放宗俸。”
至于郡王,朱翊钧要是没有动。郡王的数量远多于亲王,不过世界那么大,总归是有他们的用武之地的。
对于宗室的安排,在场的官员并没有太多波动。
宗俸,地方官府不知道拖欠多少年了,就算是发,还要折成大量的宝钞,发不发的没什么区别。
与其看着他们频繁的上疏诉苦,倒不如一竿子扔到缅甸去,最起码他们还能多条活路。
明朝的宗室问题,被刻意夸大太多了。
明代藩王的宗俸,是由地方官府发放的。
藩王的庄田税收,也是由地方官府负责征收,而后再转交给藩王的。至于给藩王的钱足不足额,全看人品。
宗俸不是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宗室是死是活,人家压根就不在乎。
比如说该发宗俸了,地方官府就是不发。别问,问就是没钱。
就算是有钱,对不起,前方打仗了,山里闹土匪了,我要用宗俸去充军饷。理由,多的是。
各地官府对于宗室的宗禄是能拖就拖,能欠就欠,能不给就不给。底层宗室根本就活不下去。
明代宗俸,账面上的数字很多,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
宗俸由朝廷发放,朝廷没钱发放就要从民间加税。大明朝的文官向来是关爱百姓的,那么为了减轻百姓赋税,他们势必要削减、甚至是拖欠宗俸,这叫为民请命,以搏清名。
一个没权没兵的藩王,谁拿你当回事。
这也不是说明朝的藩王没有问题,而是说明朝的藩王问题,对于财政的确有很大影响,但绝对达不到所谓吃垮大明朝的夸张地步。
因为皇帝和大臣不是傻子。
如果明朝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