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覆灭辽东女真 > 第280章 同名同姓之人(2/3)
,直接原因,杨应龙本人确实不干净,确实有罪。根本原因,还是看上了播州的钱粮土地。

    故,朱翊钧才有了这么一问,让杨应龙去四川接受勘问?还是让他去贵州接受勘问?

    兵部尚书梁梦龙人精似的人物,当然明白皇帝的意思。

    “回禀皇上,对于播州土司杨应龙,四川与贵州两地官员的态度,的确是截然不同。”

    “贵州官员主张剿灭,四川官员主张招抚。尤其是四川巡按御史李化龙,力主招抚。”

    历史上,播州之乱就是李化龙率兵平定的,怎么他又主张招抚了?

    此李化龙,非彼李化龙。

    明朝后期,也就是万历至崇祯这个时期,有三位李化龙。

    第一位李化龙,是北直隶大名府开州长垣县人,万历二年的进士。

    第二位李化龙,是山东济南府章丘县人,万历十一年的进士。

    第三位李化龙,是山西辽州榆社县人,崇祯元年的进士。

    前两位李化龙,都与播州土司杨应龙有关联。

    头一位李化龙,才是历史上平定播州之乱的李化龙。

    第二位李化龙,是主张招抚播州杨应龙的。

    这二位,同名同姓,但不是一个人。

    明朝同名同姓的人,还不止这一个例子,还有明末的王承恩。

    崇祯皇帝身边有个大太监,名叫王承恩,最后陪着崇祯皇帝殉国,

    甘肃西宁卫,出了一个总兵,王承恩。

    这位总兵王承恩,官至太子太保,左都督,正一品的武官。

    锦衣卫中,有一位锦衣卫世家,名叫王承恩。

    这位锦衣卫王承恩,隆武皇帝在位时,掌锦衣卫西司房,再后因拥立之功被永历皇帝封为宣化伯。

    除此之外,最后一代靖远伯,流传下来的有两个名字,一名王永恩,一名王承恩。

    一个崇祯朝,就有四位王承恩。

    大明朝那么多人,碰上同名同姓的,不是什么稀奇事。

    当兵部尚书梁梦龙说到四川巡按御史李化龙这个名字时,朱翊钧就明白,这是主张招抚播州杨应龙的那位李化龙。

    “梁尚书,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