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朝的手中。
挟天子以令诸侯,李昖这个小小的国王,还不配称‘天下’。不过,李昖在大明京师,的确可以更有效的保证政令畅通。
“以谎报军情、推诿军需、诋毁天朝、私通倭寇,召朝鲜王李昖,入京问责。”
“传旨给辽东巡按御史曹学程,让他亲自带人进入朝鲜,向李昖传旨。”
明代的言官,包括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御史。
科道言官的来源,是地方推官、知府中最顶尖的那一小撮。只有足够优秀的推知,才能行取为科道言官。
御史和御史,还不太一样。
御史是御史,巡按御史是巡按御史。
明代的巡按御史,权力极大,在地方上的权威,仅次于督抚,布政使和按察使在巡按御史面前,都要弱三分。
前文写银矿时,提到过巡按御史的权力,没想到被嗤笑为八府巡按的戏文看多了。其实不然,明代巡按御史的权力就是大。
明代地方有四套体系,文官,武官,宦官,言官。
言官,指的就是巡按御史。
明代是典型的重中央、轻地方,重事权、轻品级。巡按御史虽然只是七品,可其代表中央朝廷长驻地方,其本身的权威不言而喻。
就像,对地方武官的军政选考,总督和巡按,必须要会同巡按御史共同考察。
如果朝廷派下来的巡按御史未到,而情况又紧急,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总督和巡抚才能不等巡按御史。
抚按、抚按,抚是巡抚,按是巡按御史。在明代中后期,这二者,是并列关系。
别说兵备道、知府不敢在巡按御史面前造次了,就是布政使和按察使在巡按御史面前,也支愣不起来,甚至有的还要逢迎。
如果某个省份有官员犯罪了,明代多半不会让巡抚抓人,而是让巡按御史抓人。
在这四套体系中,排第一的,是宦官,因为其代表着皇帝。
不过在嘉靖年间,各地的镇守太监都被陆续裁撤。等到再向地方派出大量镇守的太监的时候,就是崇祯朝。
崇祯皇帝对于宦官的任用,远超天启皇帝。
天启朝的宦官,最厉害的不过就是魏忠贤。魏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