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温体仁也发现问题了。
这些被举荐的人,清一色全都是出自山东布政使司。
而出班说话的,几乎都和周应秋有些关系。
结合之前自己知道的一些事,电光火石间,温体仁瞬间就明白了这些人的意思。
紧接着,温体仁的后背就冒出一身的冷汗,眼神冷冷的看了眼周应秋等人,缓缓开口道:“既然难以达成统一意见,那就名单交于陛下,请陛下圣裁吧。”
这件事,他可不敢拖下去,应该立即秉至御前。
等群臣各自散去后,温体仁叫住了周应秋,以及其他六部尚书等三品以上官员,直奔乾清宫而去。
西暖阁,朱由检正在看着手里的奏本,听到各部尚书和九卿觐见,当即也是眉头微蹙。
难道一个兵部左侍郎的人选,就这么难以确定吗?
竟然还引得这么多朝中重臣集体请见。
“宣。”
须臾,众位大臣就来到了西暖阁。
齐齐见礼后,朱由检看向了温体仁。
温体仁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此次廷推兵部左侍郎,被举荐之人,皆是出自山东布政使司,臣等不敢擅专,还请陛下圣裁。”
听到这句话,朱由检的神情一怔。
“全都出自山东布政使司是什么意思?”
周应秋看了眼温体仁,开门见山道:“陛下,崇祯元年的进士,当初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全都被安置在了山东,如今四年过去,山东局势已经彻底的安稳下来,臣以为当将这些人全部打散,重新安置。”
朱由检闻言,也是耸然一惊。
目光下意识的看向了温体仁。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崇祯元年的主考就是这位内阁首辅。
按照当下的传统,温体仁就是这些人的座师,是他们在朝中的靠山。
师生情谊,同窗之宜,在这个时代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许多人就是凭借这些关系,勾连在了一起,一如当初的袁崇焕和韩爌。
温体仁被朱由检盯着,心里也是紧张不已。
但他又有口难辩,谁让他真的和这些人,时常有书信往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