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成就,改变这贫穷落后的局面。
广平郡水资源稀缺,与常年遭受洪涝灾害的青州郡截然不同,此地气候干燥,无法种植水稻。汤均益时常书信询问父亲和远在京都的好友该如何取应对之策,也多次不辞辛劳地登门拜访其他府城和县城的官员,诚恳地向他们请教,极力推行麦子和粟米的种植。
面对劳动力稀缺的问题,他放下身段,走访当地豪绅,与他们促膝长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争取他们的支持。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还四处奔走,寻找工匠,精心研制并推广耧车和辕犁等农具。
他为之艰苦了两年,努力和付出都被知府和郡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而那些吃饱了肚子,生活逐渐有了起色的百姓们,更是对他赞不绝口,纷纷夸赞小汤知事是个一心为民的好官。
广平郡将他的政绩如实上报朝廷,吏部经过一番考察与商议,最终起了让汤均益去接手松水县县令一职的想法,认为他的能力和经验,定能在松水县施展更大的抱负。
吏部尚书手捧着最近的官员政绩考核和升迁详情,神色恭敬地呈递给明仁帝御览。
明仁帝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威严,仔细地翻阅着手中的奏折。目光在两个姓汤的官员名字上停留了一会儿时,吏部尚书见状,心中一紧,连忙上前一步,躬身说道:“陛下,在广平郡任职的汤知事,乃是青州郡松水县汤知县的公子。”
吏部尚书微微顿了顿,眉头轻蹙,面上闪过一丝犹豫,随后拱手,恭恭敬敬地说道:“陛下,微臣以为,让汤知事去接任松水县知县一职,恐有不妥之处……”
他微微抬眸,目光悄然扫过明仁帝的面容,捕捉着帝王脸上哪怕一丝细微的神情变化,继而缓缓道:“汤氏父子皆为官,若日后仕途顺遂,一路高升,难保不会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成为地方上的豪强,彼时若有不轨之举,再想制衡,只怕是难上加难,还望陛下三思。”
他的声音低沉而平稳,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心底反复掂量过,透着谨慎与忧虑。
明仁帝听闻,微微皱眉,陷入了短暂的沉思。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无妨,汤知县是楼门士子,朕信得过他的为人与操守。就依此安排吧。”
“是,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