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奔赴京师之前,董卓上了一道奏疏。
“中常侍张让等,窃幸承宠,浊乱海内。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渍痈虽痛,胜于内食。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今臣辄鸣钟鼓如雒阳,请收让等以清奸秽!”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
上此诏书,董卓有两层考虑:
一是“师出有名”。
董卓明白边将入京,必先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此上书朝廷,表明自己要“清君侧”,这是伟大且正当的行为。
二是“火上浇油”。
董卓看热闹的不嫌事大,他认为洛阳的火不够旺,需要再泼点油吹点风,进一步激化双方的矛盾,要让局势恶化到不可挽回的境地。
这封奏疏的本质就是向“十常侍”张让等人喊话:
大将军何进已经借刀来宰你们了,赶快提刀去跟他拼命吧!
如此一举两得,董卓一路上时刻关注洛阳局势,他准备坐山观虎斗。
此为董卓的登顶第二策:隔岸观火!
《三十六计之隔岸观火》中道:“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收到了可以进洛阳城的准确时机,而且董卓自己的一切铺垫都无法留下口舌,人们后来想起来是时也只能埋怨到大将军何进或者袁氏的头上后,这时候,董卓才打算进京。
那么董卓护驾回宫,京师洛阳的水很深,有关东豪强门阀士族,也有各路诸侯,都枕戈待旦虎视眈眈。
所以作为无根基的外来户,董卓入京的第一要务是要镇住场子。
但董卓的西凉军只有三千兵马,势单力薄,该如何镇住各路强敌呢?
他想出了一条绝妙的计策:
董卓命令部队晚上悄悄潜出洛阳城,到了白天就大摇大摆入城。连续四五天都是这样。
董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雒中无知者。《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
给人造成一种假象:西凉兵马源源不断进驻洛阳城。
各方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