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黝黑的脸上微微泛红,冷哼一声道:“他娘的!这回反倒是老子欠他人情了!”
……
送走了常遇春之后,杨大知县便不再去想朱重八朱皇帝到底打算干什么,而是把心思全部放在了宁阳县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上面。
比如说城南的那条路。
经过刘洪昌和耿老爷他们那些士绅的亲眷们不断努力,宁阳县通往兖州府的简易水泥路已经修通了差不多五分之一,如果不增派人手的话,估计在入冬之前差不多能再修五分之一到五分之二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朱皇帝发配到宁阳县的五千读书人,这条路起码还得有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完工,而有了这五千读书人,完工的时间差不多可以提前到入冬之前。
至于这五千读书人会不会老老实实的干活,又会不会逃跑……杨大知县觉得跛五还有驻扎在宁阳县附近的那个千户所一定能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
而除了城南的水泥路以外,杨大知县另一个关心的就是种桑养蚕。
尽管杨大知县根本不懂什么栽苗、嫁接、春伐、夏伐的说法,更不知道什么时候的蚕该喂什么样儿的桑叶,同样也没有兴趣去学这些东西,但是杨大知县对于养蚕却十分上心。
尤其是小蚕的孵化过程和生长过程。
为了观察小蚕到底是怎么孵化出来的,杨大知县甚至特意跑到刘三十二的家里去观察学习。
当亲眼看着刘三十二的妻子刘赵氏掀开盖在蚕纸上的湿布,用鸡毛轻轻的的把刚刚孵化出来,还没有蚂蚁大小的“蚁蚕”扫到箩筐里,然后再把剁碎成细条的桑叶轻轻搁到小蚕的旁边,杨大知县就莫名的感觉这个过程十分解压。
唯一的遗憾就是刚刚孵化出来的“蚁蚕”并不是晶莹剔透如白玉一样可爱,反而是黑色或者褐色的,跟可爱两个字绝对不沾边。
盯着刚刚孵化出的小蚕看了大半天,直到肚子都感觉有点儿饿了,杨大知县才望着刘三十二问道:“等这些小蚕养大了,咱们能不能自己做蚕纸?”
刘三十二毫不犹豫的答道:“当然参做蚕纸,其实前些年还能养蚕的时候,咱们宁阳县的百姓也有自己做蚕纸的,只是后来越来越乱,就没有百姓敢在家里养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