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其他类型 >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 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九)(8/11)
可不是简单的晒伤哦,它其实是身体内部湿气太重,脾胃功能受影响,导致的一种黄疸病。然后呢,还有个“胕肿”,这个词儿现在咱们不怎么用了,但换个说法,就是腿脚啊、手臂啊这些地方,莫名其妙地就肿了起来,像是被谁偷偷充了气一样。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已经开始担心自己的小身板了?别急,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可不是光用来吓人的。既然知道问题出在哪儿,那解决方案自然也就有了。

    首先,咱们得聊聊这“黄瘅”怎么治。在古代,有个方子挺有名,叫做“茵陈蒿汤”。听着就像是大自然的馈赠,对吧?这方子简单,就三味药:茵陈蒿、栀子和大黄。茵陈蒿呢,就像是身体里的清洁工,能把那些湿湿热热的东西给扫出去;栀子呢,清心火,还能利尿,帮身体排毒;大黄,那可是个猛将,通肠排便,把体内的垃圾一并带走。怎么配比呢?按照古代的计量,大约是茵陈蒿六两(换算成现在的克,大约是180克,当然,实际使用时得根据个人情况调整,这里只是为了说明),栀子十四枚(咱们就大约算它20克吧),大黄二两(60克左右)。把这些药材煮成汤,喝上几天,身体里的那股子“湿热之气”就能得到有效缓解啦。

    至于“胕肿”嘛,咱们可以按摩按摩身体的某些穴位,帮助气血流通,水肿自然就消了。比如,有个穴位叫做“足三里”,这可是个养生大穴,位于小腿外侧,膝盖骨下方约三横指的地方。每天早晚,用你的大拇指或者中指,轻轻按揉这里,每次个分钟,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不仅水肿消了,连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呢!

    当然啦,说到脉象,这可是中医的独门绝技。在古代,医生们通过摸脉,就能知道你的身体状况。对于“四之气”导致的身体不适,脉象上可能会表现出一种“濡脉”,就像是摸到了一条湿漉漉的绳子,既不紧绷也不硬实,反而有点软绵绵、滑溜溜的。这通常意味着体内湿气过重,气血运行不畅。这时候,除了上述的药物治疗和穴位按摩,还得注意饮食清淡,少吃那些油腻、甜腻的食物,多吃点利湿的食物,比如冬瓜、薏米啥的,让身体由内而外地清爽起来。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有时候难免忽略了身体的感受。所以啊,别等到身体给你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