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其他类型 >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 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十二)(3/8)
旺,那就得吃点咸寒的,比如凉拌海带,给身体降降温。

    不过啊,说到方剂,咱们今天就来个现代版的“创意改良”吧!假设你要应对那个“上阳明金”的干燥,咱们可以来个“润肺小甜汤”。材料嘛,就是雪梨一个(约200克),切片,银耳一小朵(约10克),泡发后撕成小朵,再加上点冰糖(约20克),红枣几颗(约15克),一起放到锅里,加水没过材料,小火慢炖个半小时,一碗清甜滋润的“润肺小甜汤”就做好了,既美味又养生,比古人那些苦哈哈的药汁可诱人多了!

    至于脉象嘛,咱们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切脉就是其中一项。在那个“丁卯、丁酉岁”,要是感觉到脉象偏浮、偏快,就像是水流湍急,那可能就是体内有热,得注意清热降火;要是脉象细而涩,就像是小溪里的水被石头挡住了,那可能是气血不通,得活血化瘀。

    话说在戊辰年和戊戌年啊,这天地间的气候可有点意思。上面呢,是太阳水当家,想象一下,就像是天空中挂了个大水球,时不时给你来点雨露均沾;中间呢,是太徵火在捣鼓,就像是大厨在锅里加了把火,热量那是蹭蹭往上涨;下面呢,则是太阴土坐镇,感觉大地妈妈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湿气那叫一个重啊。

    这“寒化六,热化七,湿化五”是个啥?咱们得这么理解:寒冷的力量呢,就像是冬天里的六把大冰刀,嗖嗖地往你脸上刮;热量嘛,就像是夏天里的七个大火炉,烤得你外焦里嫩;至于湿气,那就是无处不在的五朵小乌云,跟着你转圈圈,甩都甩不掉。古人管这叫“正化日”,意思就是自然界的正常变化规律。

    接下来,咱们说说怎么通过吃喝来应对这些变化。根据古人的智慧,“上苦温,中甘和,下甘温”,听着像不像一份高级定制的食谱?

    - “上苦温”:上面的太阳水多了,咱们就得吃点苦的、温的食物来平衡一下,比如苦瓜炖羊肉,苦瓜的苦能清热解暑,羊肉的温又能暖身驱寒,简直就是一对黄金搭档!

    - “中甘和”:中间的太徵火太旺了,咱们就来个“甘和”大法,吃点甘甜又平和的东西,比如甘蔗汁拌蜂蜜,甘甜入脾,既能解渴又能调和火气,喝了之后保证你心情美美哒!

    - “下甘温”:下面的太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