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原籍,等情况稳定了再视情况接出来。
关中是秦国的根基之地,关中之民一般都熟谙秦律,适应秦国的治理体系,蒙骜将他们集体安置在绛城周围,作为核心力量。
随后过来的是上郡各县。上郡是边郡,居民多尚武,生活环境相对艰苦,一般都没有条件自行迁移。这次有了官府的接济,那些穷困之家首先将病弱的子弟迁出来,一方面给他们找个归宿,另一方面也减轻家庭的压力。上郡地广人稀,虽然只与河东一河之隔,但迁移过来要慢得多。他们通常聚集到韩城,渡过河后就是汾阴、皮氏。这些人缺少资源,但忠诚可嘉。蒙骜将他们就近安置在汾阴、皮氏。
陇西、北地各县的移民最终也汇聚到渭水河畔,渡过黄河后从蒲坂登岸。这两郡的民众更加擅长畜牧,蒙骜将他们主要安置在犄氏。
南阳郡只迁移来了几十户,还不足一百人,基本上是刑徒,南阳郡依然派了一名兵曹护送他们取道洛阳,从茅津渡过黄河,来到虞城。蒙骜也就让他们在虞城安置。兵曹悄声告诉虞城丞羌瘣,这些人有可能无法忍受河东的环境,从而逃亡。羌瘣大大咧咧地回答道:“有秦法在,亡之何伤!”
临近新年的时候,最远的汉中、蜀郡、南郡的移民也到达了。这几个郡来的移民不少,多数是刑徒。这些人是南方人,长期居于水乡,种植的是水稻,来到北方,对于粟作农业几乎没有概念,要从头开始学起;他们的语言、饮食习惯都和北方人很不一样。对这些人的安置很费了些工夫,要把他们分散安置在各县,由有经验、懂他们语言的人手把手地教导他们。
安置移民,最要紧的是分发粮食,分配住房和土地。这些工作早在移民到达前就已经预先安排好,移民到达后基本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移民到达目的地后,能够迅速入住新房,领取当年的口粮,并获得一百亩土地。这至少让他们能够安下心来,不用担心会忍饥挨冻。迁移过来的移民虽然有各种生活上的不便,但此前大都是底层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有吃有住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吸引力的,哪怕吃的东西还不习惯,居住的环境干冷,至少都还不缺。
十月新年来临时,蒙骜特别忙碌。他走遍有移民的乡邑,安慰、鼓励他们,劝戒他们安心在河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