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矿上以后,矿上组织新工人培训学习了半个月,有规章制度,安全规则,险情自救。而后由班长带队到井下示范实习。
之所以培训学习时间比较长,是因为煤矿各个环节非常复杂,稍有疏忽大意,就会发生各类事故,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抓好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严格各项规章制度,一直是从上至下各级管理部门的头等大事。
到了井下,有的新工人到采煤工作面一看,就大失所望。只见在纵深一米多宽,长约一百多米的狭小工作面上,乌烟瘴气,煤尘翻滚,头顶上的金丝网,随时有压垮冒顶的危险,碎石时而从金丝网里跌落下来。脚下是一部慢悠悠运转的刮板溜槽,亮如镜面,一滑即倒,放炮后的火药味、煤尘味,久聚不散,呛鼻呛眼。
头上12v的矿灯灯光,很难穿透烟尘看清前面,让人顿生畏难退缩情绪。而且,采煤工作面的高度时高时低,有时只有一米左右,人只能爬行和锹挖手刨跪着作业,一个班工作下来,都是汗流浃背,苦不堪言。
采区工人在井下干活,一个班都是将近十个小时才能出井。我刚来的时候,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全靠人工打眼放炮,铁锹装车清煤。现在虽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有些工作还是要靠人工。
工作面密密麻麻支护金丝网顶棚的铁柱子,都是由铸铁而制成,一根重120斤,采煤班的工作就是不断把采空区的柱子取出来移到前面交替使用。
井下移动空间非常狭小,移挪重物,不能肩扛背驮,只能靠单臂一夹来回移动。所以没有单臂能夹一百二十斤臂力的功夫,没有扛上铁柱不摔跤的把握,是很难胜任这个工作的。
工作面仅有一部刮板溜槽,每天一个班开采的成百上千吨煤全靠铁锹和它送出工作面,其劳动强度是非常大的。
那时真的是,上班一身汗,腰疼腿又酸,白天钻黑洞,下班不见人。每天徒步五六里地到工作面后,带班队长早已划分好了任务,二人一组,早完早撤,不完不下。只有个别组能按时完成,大多数班组总是拖前滞后,不能按时下班。
下班升井后,脸上都蒙上了黑黑的煤尘,只有眼晴和牙齿是白的,黑白分明。有时候单从脸上是很难分辨出谁是谁。婆娘认不出丈夫的人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