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村里麦金黄,八十时光韵味长。
公粮载愿心相寄,岁月流芳爱满乡 。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纯真质朴、满溢温情的年代。在一处宁静祥和的向阳村里,肥沃的土地宛如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滋养着广袤无垠的金黄麦田。每当丰收时节悄然来临,麦田里麦浪翻滚,恰似大地铺上了一层柔软而璀璨的金色绒毯,每一粒饱满的麦子都承载着乡亲们一整年的辛勤汗水、无尽希望与心血。
丰收节的余韵仿佛还在空气中弥漫,丝丝缕缕的欢乐气息尚未完全消散,但整个村庄却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投入到了另一场忙碌且令人兴奋的活动——打麦当中去了。
在那个时代,现代化的脱粒机器对于这个宁静的小村庄而言,还是如同天方夜谭般遥不可及的存在。因此,每一年的打麦工作都只能依靠那些健壮得犹如蛮牛一般的牲畜,以及乡亲们那双勤劳且充满力量的双手来完成。
村头那一片宽阔无垠的打麦场,此刻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全村人的目光与脚步。这里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整个村庄最为喧嚣、最为生机勃勃的所在。阳光洒落在金黄的麦粒之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微风轻拂过人们汗湿的脸庞,带来一丝丝清凉的慰藉。
一辆辆满载着麦穗的牛车缓缓驶入打麦场,牲畜们打着响鼻,似乎也在为即将开始的劳作而鼓足干劲儿。乡亲们则纷纷围拢过来,或手持木杈,或肩扛扫帚,脸上洋溢着朴实而真挚的笑容。他们一边高声谈笑着,一边熟练地开始了打麦的各项准备工作。
男人们将一捆捆沉甸甸的麦穗均匀地摊开在打麦场上,女人们则细心地拣除其中夹杂的杂草和碎石。孩子们在一旁嬉笑打闹着,偶尔也会被大人唤过去帮忙传递一些工具或者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整个打麦场人头攒动,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乡村生活画卷正徐徐展开。
张山和李秀夫妻二人,天刚蒙蒙亮就牵着自家那头健壮的牛来到了打麦场。张山身材魁梧挺拔,常年在田间劳作使得他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透着一股健康的光泽。他动作娴熟而利落,迅速地将牛套上石磙,为即将开始的打麦工作做好准备。李秀则在一旁精心地整理着麦捆,她的脸上始终挂着淡淡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