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在它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六层的筒子楼,整体面积不大,王大毛家的房子也仅有四十多平方米。
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使得楼体出现了诸多问题。自来水管道时常出现漏水现象,导致楼道里总是湿漉漉的,不仅影响出行,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电线线路老化严重,时不时会发生短路故障,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更为严重的是,楼体地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沉,虽说还不至于被判定为危楼,但居住其中,居民们难免忧心忡忡。
整栋楼里一共居住着三十多户人家,在拆迁这件事上,大部分人都清楚地认识到,拆除重建是改善居住条件的绝佳机会,纷纷积极响应。
可王大毛和其他两户人家却不为所动,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立场。
周桥听闻还有人抗拒拆迁,心中感到十分诧异。毕竟在他看来,如此优厚的补偿政策,对居民而言百利而无一害。
于是,他赶忙找到刘大春,详细询问王大毛的具体情况。
刘大春对此事也有所了解,他皱着眉头,向周桥介绍道:“周总,这个王大毛啊,在咱们乡里也算是个出了名的刺头。他平时就喜欢投机取巧,总想靠着一些歪点子赚大钱。这次他觉得拆迁是个机会,想着能从里面捞一笔。他到处跟那几户人家说,只要大家联合起来不签字,政府肯定会提高补偿标准,到时候就能大赚一笔。”
周桥听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拆迁工作对于红山乡改造计划的重要性,若因为这几户人家的阻挠而停滞不前,将会严重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
但他也明白,强行推进并非良策,必须要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周桥思考片刻后,对刘大春说道:“大春,你去联系一下王大毛,找个时间,我想和他好好聊聊。咱们不能让这几户人家坏了大事,但也得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刘大春领命而去,很快便联系上了王大毛。
王大毛听闻周桥要找他谈话,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但同时又觉得这或许是一个争取更多利益的好机会,便一口答应了下来。
约定的时间到了,王大毛来到了周桥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