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穿越三国,落魄汉室的江东之路 > 第353章 邸报(2/3)
通网络完善之后,通行方便,我治下文书往来也会便利很多,我想借此水陆交通网络,来新建一个部门,专门打理南昌与各地文书往来一事。”

    “州牧请细说。”

    “举个例子,元瑜曾从许都到南昌,来传达朝廷的旨意,那元瑜会打算怎么去?最快的行程应该怎么走?”

    阮瑀想了想:“若论最快行程,应该先走陆路到南阳宛城,由宛城坐船下汉水、长江,直到湖汉水,便可到达南昌,但当时宛城是刘表的地盘,我不敢去,我从豫州汝南方向,进入淮南,到达合肥后,有州牧的人安排船只,送我到南昌,倒是比从宛城走水路要多花了至少将近一个月时间。”

    “正是,可若是汝南方向道路不通,那元瑜就有可能没办法来到南昌了。有了这水陆交通网络,日后在扬州出行,只需按规划好的路线去找,便能节省不少时间。若官府文书传递也按这规划好的路线走,传递的速度也会大为加快,且不会中途丢失。”刘敬这么一解释,阮瑀就明白交通网络的重要性。

    “元瑜在朝廷时,曾为朝廷传达旨意,自然知道朝廷文书的传达流程,朝廷政令传达到各州郡县,往往需数个月时间,有时还常常因各种原因无法及时传达。其实,即便在扬州亦是如此。我从南昌向各地传达消息,有时也是需要数天,甚至一个月时间。各地传达到南昌的消息亦是如此。”

    “所以,我打算建一部门,其职责是专门负责南昌与各地之间在文书往来,例如南昌可每旬日把要传达的文书印刷后再装订成册,发放到各州郡,各郡又传给各县,因其每旬日发一次,可称为旬报。”

    “旬报?”阮瑀沉吟一番:“如此倒是方便了,以往的文书就一份,传达的过程中常有丢失,且也不可能传到各郡县,只是派人口口相传,如此消息常常被曲解。若是如州牧所言,印刷成小册子,每县一小本,倒是真的能把消息传达到各县,各县也不会曲解文书的意思。只是,州牧这恐怕要费很多钱粮吧?”

    “哈哈哈哈,要是真每县一本小册子,那自然成本不低,但一开始哪有那么多消息,顶多几张纸就够了,日后普及了印刷术,才能做到每县一本小册子。”

    “可是,南昌很多事务都是直接下达到各郡,州牧如此传递公文或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