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朱元璋为强化皇权,果断废除丞相制度,裁撤中书省,
此后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
但繁杂政务让皇帝一人不堪重负,于是,殿阁大学士应运而生,
起初他们仅为皇帝顾问,品秩不过正五品,权力十分有限。
直至明成祖朱棣时,正式组建内阁,选派解缙、杨荣等七人入文渊阁 “参与机务”,
内阁权力才开始逐步提升。
历经仁宗、宣宗时期的发展,到嘉靖年间,内阁班次跃居六部之前,地位愈发尊崇。
尤其是内阁首辅,更是权倾一时。
就拿张居正担任首辅期间来说,他将内阁的权力发挥到了极致。
彼时,内阁拥有至关重要的票拟之权,这一制度堪称明朝政务运转的核心环节。
全国各地官员呈递的奏章,先由通政使司汇总呈至内廷,皇帝初步阅览后,便发往文渊阁。
内阁大学士们需以皇帝的口吻,审慎斟酌,草拟出对奏章的处理意见,
用小票墨书贴于奏折之上,再呈交皇帝御批,这便是 “票拟”,也叫 “拟票”“票旨”“条旨”。
实际上,票拟就如同内阁代拟的 “御批” 草稿,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内阁大学士们凭借自身的学识、经验和政治判断力,对各类奏章进行分析解读,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
一旦票拟得到皇帝认可,经御笔朱批,便成为正式的诏令,下发各部门执行。
在张居正主政时,他所主导的票拟几乎等同于皇帝的决策。
天下官员的升降任免,都在其票拟的掌控之中,
贤能之士因他的举荐得以施展才华,庸碌之辈也会因他的裁撤而失去官职。
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推行,更是由他一手主导。
他推行的 “一条鞭法”,对赋税和徭役制度进行重大改革,简化了税收流程,
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合并为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一举措极大地改变了明朝的经济格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而这些政策从构思、拟定到最终通过票拟成为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