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当堂没有回答孔宪仁的举荐,将这事压到来日再议。
散朝后,宦官迈着小碎步,走到崔秉忠身边,小声说道:“崔尚书,陛下传你去御书房。”
宦官的话声音很小,但是周边的人也都听见了,众人一怔,顷刻后,又像无事一般,三两成群地朝着大殿外走去。
御书房。
崔秉忠进来的时候,赵珩槺正在看着孔宪仁的举荐信,见人进来问道:
“你可知这里面书写意味着什么?”
赵珩槺脸上没有显露出任何喜怒,崔秉忠知道这件事不妥,今天要不是点名自己也不会去说。
“是臣考虑得不周,这段时间,臣也是为了空虚的国库担忧,现在仲春时节,仅仅依靠上京的商税度日,下面州郡的税收还要等一旬。”
一旬是十天,也就是十天后各地的税,会纷纷朝着京城运来。
“各地税能有多少,现在大周怎么会这么穷?”
赵珩槺显得有些无奈,对着崔秉忠哀怨起来。
“陛下,折子里的举荐我看问题不大,只是这举荐的人,我似乎有种不好的感觉。”
在大周,秀才、举人被推荐的很多,这里面不单纯是利益关系,查漏补缺完善制度,在任何朝代都没有停止过。
只是很多机构变得臃肿,给人的感觉就是光吃不拉的貔貅。
崔秉忠这话就像递给你一张饼,但是他还特意强调一下,至于吃下这个饼的后面他不负责。
赵珩槺闻言胃里翻滚,比吃了翔还难受。
作为领导,最烦的人就是这样的,有能力但是他不解决,但他会提出这里面可能有问题,至于是什么,那就要你去猜了!
有没有一种皇帝天天开盲盒的感觉?
“如你所说,那就和吏部上书一份奏表,看看这样的漕运使设立多少个,户部要不要成立一个司?”
崔秉忠见皇帝这么说,心里算是明白了,皇帝已经默许,只是要一个具体的章程。
大殿外,二皇子赵伟知道崔秉忠就范后,心里有些畅快。
他看中的不仅仅是漕运的敛财速度,还有漕帮这些人的聚集能力,顺流的情况下,一夜十万大军是有可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