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
据史书称,黄帝设立了度、量、衡、里、亩五个计量,舜则召集四方君长把各部族的年月四季时辰、音律和度量衡协同起来,夏禹治水时使用规矩准绳为测量工具,并以自己的身长和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
也就是说,从5300年前大地湾文化的黄帝开始,就出现了了黄钟定黍来确定度量衡的办法。
并且基于黍和黄钟律管飞灰的配合,古代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因此当时规定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
[住宿几十块:所以说这有什么用?我们在说传统文化不是吗?]
[我余某不是空军佬:怎么,度量衡不是传统文化吗?咋滴和科学挂钩的就不算传统文化了是吧?要脸吗你们?]
[龙龟薄纱鳄鱼: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指悠久古老的文化,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落后的农耕社会基础上的文化,嘻嘻。]
[西瓜水:哈哈哈,龙龟爆杀啊,直接现查意思。]
康强眼中闪过蔑视,虽然传统文化的定义很广,但是要将度量衡说成是传统文化又有什么不对。
“而西汉当时规定,1200颗黑黍为一盅,正好可以装满内径一寸,长度九寸的黄钟律管,当时的黍子每株大概产200粒。
后来的唐朝典籍《唐六典》中对度量衡制有这么一段记载:凡度,以北方秬黍[黑黍]中者,一黍之广(宽度)为分,10分为寸,10寸为尺(约0248米),一尺二寸为大尺,十尺为丈。凡量,以秬黍中者,容1200黍为龠(12立方厘米),二龠为合(重1两),10合为升,10升为斗,三斗为大斗,10斗为斛。凡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12铢为盅,1200黍)24铢为两,三两为大两,16两为斤(,30斤为均,4均为石)。
从这上面大家应该可以清晰的看到古人对于度量衡划分的认真吧。
另外根据文献记载,明代的着名的律学家、音乐家,朱载堉,以山西省长治羊头山附近所产,中等大小的秬黍为样本,成功地还原了累黍法,并通过实物证实了其准确性。
另外在此基础上,他还创建了十二平均律,此理论被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