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
所谓财帛动人心,山下建川不相信,诸夏之地的大儒们,都是不为名利所动的君子。
没错,他承认过去倭国对大明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
可是山下建川自认为还是了解读书人的。
诸夏之地的读书人,虽然在两千年前就将成仁取义挂在嘴边。
但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个?
文人嘛,辛苦读书,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光耀门楣。
为国为民,那是给皇帝和百姓说的,自己心里想的是什么,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大多数人,无非满肚子的蝇营狗苟。
他们要名,倭国人可以给他们名。
他们要利,那就更简单了,要多少有多少。
山下建川想着这些,心中就激动不已。
他再次三跪九叩,然后带着另外两个倭国使者,一路倒退着离开大殿。
当日下午,倭国想要效仿前唐,向大明派遣遣明使的消息,就疯传整个应天府。
应天府的舆论热点为之一变。
遣唐使,在诸夏之地的历史上,虽然被人诟病颇多。
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诸夏之地百姓心中,当初的遣唐使制度,确实是彰显上国气度的重要象征之一。
如今,倭国再次派遣学子来到大明学习。
别的不说,至少说明,在倭国眼中,如今的大明跟当初的初唐盛世一般,已经有了天朝上国的气象。
所有人自然与有荣焉。
同时,很多大儒也知道了老朱的决定。
一时间,很多平日闭门研究学问的大儒家门前,开始车水马龙。
所有人都在好奇,那些倭国人,能不能搞的定这些大儒。
一些大儒已经昭告他人,介于倭国白眼狼的属性,这辈子就算是不收弟子,也绝对不会让倭国学子踏入自己家门。
但更多的大儒,却着实有些心动了。
很多人都觉得,倭国虽然对大明不恭,但这很大的原因,也是归结于倭国教化不行。
若是倭国持续不通教化,那倭寇之乱,不就愈演愈烈吗?
他们不做人,那大明作为上国,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