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的表演呈现给各国来宾;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也将在交流活动期间一一亮相……
然而,战后的重建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百废待兴,资源短缺,人才匮乏,各种难题接踵而至。
“王爷,国库空虚,恐怕难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建设。”户部尚书愁眉苦脸地向林瑾禀报。
“人才,人才啊!如今百业待兴,我们急需大量的熟练工人!”工部尚书也满面愁容。
看着大臣们忧心忡忡的样子,林瑾和陶夭夭并没有气馁。他们深知,重建之路注定充满荆棘,但他们不会放弃。
“传令下去,开源节流,将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民生和教育。”林瑾果断地下达命令。
“我们要广开言路,招贤纳士,不拘一格地吸纳人才。”陶夭夭补充道,“我们可以效仿古代科举制度,建立更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林瑾决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他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许多富商巨贾投资兴办工厂、修建道路、开发矿产……
陶夭夭则将目光投向了教育。她深知,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只有培养出更多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她不仅扩大了学校规模,还创办了许多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熟练工人。
夜深了,陶夭夭和林瑾还在灯下忙碌。窗外,寒风呼啸,但书房里却温暖如春。
“夭夭,辛苦你了。”林瑾看着妻子疲惫的面容,心疼地说道。
“我不辛苦,能和你一起建设我们的家园,我感到很幸福。”陶夭夭抬起头,给了林瑾一个灿烂的笑容,“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洒下清冷的月光。远处,隐约传来雄鸡报晓的声音……时间飞逝,转眼三年。
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如今生机盎然。一座座崭新的城镇拔地而起,道路平坦宽阔,商旅络绎不绝。田野里,农民们辛勤劳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孩子们在新建的学堂里读书写字,朗朗的读书声传遍每个角落。
这天,陶夭夭和林瑾微服私访,来到一处新修的市集。只见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吆喝声、讨价还价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