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汴京小面馆 > 第15章 猪杂鲜汤(4/5)
便将围墙垒起来了。

    之后便等着上头的三合土晾干便成了。

    杨老汉比他收工更早,门窗与灶房的屋顶不及昏时便焕然一新。

    沈渺还与贺待诏约好明儿一早再过来垒土窑、修灶头,便摊在灶房里不动弹了,湘姐儿懂事地走在她身后,给她捶背。

    济哥儿则自发打扫院子满地的刨花、泥灰,又把一大盆碗筷刷了。

    今儿下午院子里在做工,沈渺也没闲着。

    此时夜深人静,灶房里已挂满了腌制好、晾干的肉肠——她准备先摆小摊儿卖手抓饼和烤肠。

    手抓饼其实是从葱油饼演变而来的,据闻起源自后世的宝岛,是个南方特色小吃,因此宋朝的汴京还没有这东西。沈渺那日逛遍了夜市上的小食摊,没有瞧见一家卖类似的饼摊,便动了心。

    汴京人与后世的河南人一般,非常喜爱吃碳水与面食,日常甚至吃米饭都不多,三餐饮食要么是炊饼夹咸菜就小米粥,要么吃一碗热腾腾的汤饼,奢侈一些,便包一顿羊肉馅“馒头”。

    除此之外,宋人还格外爱喝“煎茶”与酒,因此对门顾家开的酒坊也是生意兴隆,每日都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沽酒。

    沈渺觉着用一种新鲜口味的“饼”,应当能抓住汴京人的胃口。

    至于烤肠,在这样一个存在猪肉歧视的时代更是难寻,也算是新奇的玩意儿,而且沈渺打算做成本廉价的淀粉肠,这样卖得便宜又好吃,希望能薄利多销。

    以前,沈渺真挺爱吃淀粉肠这类父母眼里的“垃圾食品”的,这也算童年回忆了。但后世外头卖的淀粉肠肉源不明,她吃几回就能拉几回以后,她便开始试着自个做,故而手熟得很。

    将猪肉以她的“三板斧”处置好,剁成哨子腌制后,腥膻味便几乎尝不出来了,多掺些淀粉,不仅能控制成本,也能提升风味。

    沈渺尝试了一下,一斤猪肉便能做几十根肉肠了。

    虽说这样做出来的肠,用“肉肠”为之命名实在有些抬举它了,但比起后世满是科技肉肠,似乎又显得干净又良心了!

    但沈渺做到后面才发现,这肉肠里成本最高的并不是肉,而是腌肉的大料与盐,这时候的盐真是不便宜哪!她买的粗面还得自个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