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一日,糜竺第三次要求齐国履行约定,交付赔偿5000万两及开放通商,被齐国以尚未筹集为由拒绝。
八月五日,诸葛亮领十万禁卫军团抵达南灵城边境,糜竺第四次要求齐国履约,齐国迫于压力同意开放两国边境通商,然赔偿金却再次拖延。
八月十日,郭嘉领汉武军团和镇武军团三十万大军陈兵燕山关下,此时齐国秋季税银已经到时,糜竺第五次要求齐国履行条约支付赔偿金。
齐国为避免威复两州汉军主力怒而调头先攻齐国,支付其中1000万两白银,试图以分批拨付方式拖延时间修建沿海烽火台,糜竺怒而收钱而归。
八月十五日
糜竺出使齐国都城,逼迫齐国支付剩余赔偿金,齐国推脱不允,糜竺以违约为名怒而提交战书,两国正式宣战,然而齐国还未将宣战消息传出齐国都城,其他州还尚未得知两国开战的消息。
八月十五夜晚,圆月当空,汉军战舰纷纷驶离港口,然而有一支船队早已在八月十日驶离神户湾。
齐国淮州琅琊郡淮河渡口,位于淮河下游直通东海,淮河北面是齐国的淮州,南面是乾国的泉州,这里连接着淮州与泉州,是齐乾两国贸易交流的重要节点。
然而随着齐汉两国的紧张局势,齐国在沿海地区建筑了密集的烽火台,只要发现汉军舰队便能迅速点烽火台,附近城池的齐军便会闻风而动阻止汉军登陆,汉军要攻击沿海地区绕不开这些烽火台。
而淮河渡口这个沿海要地附近的淮安城内有着齐军,几十里外的琅琊城更是驻防着十万齐军,出海口北面就有一座烽火台密切关注着进入淮河的船只,定时向十里外的烽火台提供信号。
夜色如墨,淮河的水面在阴弱的月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河岸边的齐国烽火台高耸入云,火光在塔顶摇曳,映照出几名守军的身影。
远处,百艘商船缓缓驶来,船头悬挂着乾国吕家商号的旗帜,船身吃水很深,显然满载着商品。
为首的商船上,吕蒙身披白衣,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目光如炬。
他站在船头,身后是几十个精锐白衣武士,皆扮作商队护卫,皆穿白衣,外披蓑衣腰间暗藏利刃。
烽火台上的齐军队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