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一番曹操大军兵分两路,主力从卢奴北上攻打中山北六县,骑兵经上谷顺着桑干河进入代郡,同时征召代北鲜卑首领魁头从北夹击,许诺灭了麴义之后割让整个代郡给鲜卑人。割让的土地已经够大了,本就遭到国内舆论的一致反对,现在又要割让代郡南部,先例一开今后还有可能接着割让,因此遭到几乎所有曹军将领的反对。
曹操解释的理由很充分,首先朝廷已经失去代郡的控制权,现在的代郡处于三方割据,刘珪以马城为中心控制着代郡东北部,魁头率领的鲜卑人占据着代郡北部其余地区,和南部的西部乌桓人在桑干河两岸小规模冲突不断。
既然朝廷无法实际控制也就谈不上割让的问题,再说现在当务之急是统一天下,割让土地只是暂时的外交手段,胡人得到土地人口需要时间消化,为了统一大业先苦一苦老百姓,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以后国家统一力量恢复再拿回来也不晚。
其次,乌桓人指望不上那就拉拢鲜卑人,这样做也有利于要扩招骑兵,同时在幽州侧翼扎上一根大钉子,代郡就像一块肥肉,鲜卑人得到以后不会走刘珪也想得到,两头老虎中间一块大肥肉你俩争去吧。
此外,真正的原因出在麴义身上,他放任西部乌桓人扎根代郡南部,借助乌桓人的力量对抗代郡北部的鲜卑人。在代郡麴义仅能控制县城和周边小范围土地而已,况且西部乌桓人和刘珪关系不错,便宜乌桓人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让给鲜卑人算了。
对于麴义曹操不是没争取过,能和平解决就不想动用武力,毕竟战争的本质是为了和平,和平与发展才是这个世界的主题,奈何几次征调封官许愿麴义压根儿不买账。袁氏覆灭后麴义看开了彻底躺平,任凭你浊浪滔天自顾自享受生活,曹操也好刘珪也罢谁打来都无所谓,据点转移到灵丘县,家里金银财宝早就装车随时随地准备跑路。
曹操一方挥师疾进,麴义还在灵丘县吃流水席,听到曹操大军压境也不惊慌,他打算好了能吃一天算一天,大不了跑去马城投奔刘珪。今后也不打算带兵了,只求看在往日情分上好歹得给个县令做,再不济做个富家翁能继续享受也成。
要跑也要争取时间,所以说还是要凭借险要抵抗一番,毕竟是百战宿将,稍一分析就晓得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