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萱依偎在宋阳怀里,轻声问道。
她从小寄养在山里,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不多,虽有血缘关系,但感情淡薄也在所难免。
“你冷不冷漠我还不清楚吗?我知道,这些事不知道还好,知道了心里肯定不好受。但你可别做傻事!”
“我不会冲动的,至少不会傻乎乎地跑去城里找她。”冯晓萱又何尝不是左右为难,这不是冲动就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天一早,村里请来帮忙的人带着自家的碗筷和桌凳,齐聚盘龙湾,就连王岳一家也放下盖房子的活儿赶了过来。
招呼他们吃了汤圆后,冯安和冯学文便带着大家忙碌起来。烧水、洗菜、切肉、杀鸡宰鸭……明天是正席,今天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
山里的酒席充满了浓郁的巴蜀乡土气息,大多就地取材,讲究实惠,是传统的“三蒸九扣八大碗”。
说是八大碗,实际上会上九碗,也叫“九大碗”,主要用于红白喜事,以蒸、扣的烹饪方式为主。
这里的大碗”其实是斗碗,容量很大。每桌固定坐八个人,上九碗菜。第一碗叫头菜,必定是蒸肉丸,蜀地人叫“圆子”,头菜里的肉丸是椭球形的。
一碗通常有8个,每人一个,如果主人家经济宽裕,会放16个,称为双圆子,这样的酒席就显得更有档次。宋阳家准备的就是“双圆子”。
除了头菜,其他常见的菜还有腌菜扣肉、粉蒸肉、炖肉块、酥肉等。腌菜是山里人自家腌制晒干的青菜,泡发后用于扣肉,这道菜叫烧白。
但在立房子酒中,烧白这个名字不吉利,不能用。宋阳这是搬家和结婚一起办酒席,这道菜也被去掉了。
粉蒸肉的俗称在丧事中需要避讳,但在喜事中可以用。
这两道菜和圆子一样,都是定量的,每人一片。
炖肉块叫墩子,基本是纯肥肉块,酥肉裹了鸡蛋淀粉,看不出里面是肥是瘦,只能通过筷子夹的时候的软硬来判断。
有时候,会直接上两碗墩子和酥肉,因为它们比较肥腻,常常会有剩余,可以重复使用,能为主人家节省食材。
宋阳家还准备了鸡、鸭、鱼,甚至还有打到的麂肉,这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丰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