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内外有别的处理方式,让我难以与你们产生完全的共鸣,甚至有时觉得,作为外人、作为对手,可能比作为内部人士更加自在。
最后,你们的策略似乎过于保守,如同古代的墨家,只守不攻,满足于现有的生存空间,而不愿意去探索、去扩大。这样的态度,无疑限制了我们的发展,也影响了我们的未来。”
教员赞叹道:“陈先生,您的见解真是独到,只是要实现这样的转变确实不易。”陈小凡则坚定地说:“国内的事务,就请各位同仁们操持;而国外的挑战,我陈小凡愿一力承担。各位只需在暗处给予支持,成果与利益,自然由大家共享;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和质疑,我则愿一肩扛起。”教员听后,深有感触地说:“为国捐躯者众多,但愿意为国舍弃名誉的人却寥寥无几。能做到舍名的人,必然有着更为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
在华夏大地的东北隅,作战指挥部内灯火辉煌,紧张而有序的氛围弥漫四周。窗外,远方的炮火映照出战斗的激烈,锦州战况的每一个变动都紧紧牵动着每一位战士的神经。此刻,华夏军队正如狂风骤雨般发动猛攻,而敌军则节节败退,士气低迷。
常国栋,这位身经百战的指挥官,此刻正矗立在巨大的作战地图前,目光锐利如鹰,手指在地图上飞快地舞动,发出一条条新的作战指令。他的参谋们则忙碌地记录着,将每一条关乎战局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出去。作战室内,紧张的气氛仿佛凝固了空气,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决心。
突然,门口传来了轻柔的脚步声,引起了参谋们的注意。他们抬头望去,只见陈小凡疾步而入。一位参谋刚要开口报告,陈小凡却摆手示意不必,随即他便静静地坐在了角落,轻轻抿起一口清茶。
在繁忙的战争岁月中,常国栋突然转身,目光中捕捉到了陈小凡的身影。他快步上前,行了一个端正的军礼,声音中充满了对上级的敬意:“总司令好!”陈小凡微笑着回礼,示意他不必拘谨,温和地说:“你先忙你的事务,工作为重。”
常国栋点头表示明白,随后他话锋一转,提到了战局的进展:“如今战局大局已定,我手上的事务也相对轻松了些。但战争的结束,只是国家复兴的。我们面临的是更为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