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里,张聪惊讶地了解到,这所规模不大的小学竟然仅仅只有两名教师。其中,经验丰富且多才多艺的李老师负责教授语文和充满创意的美术课程,而那位年轻有活力的老师则承担着数学和灵动活泼的音乐教学工作。
全校总共分为五个年级,但班级数量并不多,学生总数加起来也不过 100 多人而已。而且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差异较大,有的班级多达二十几名学生,而有的班级却仅有十几名学生。
因为生源稀少和师资力量匮乏等原因,李老师迫不得已将一年级和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分别编组成复式班展开教学活动。
李老师对待这些学生简直就像是对待自己亲生的孩子一般。当遇到一些家庭经济状况特别困难以至于无法按时交纳学杂费用的时候,他总是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先行垫付;还有好几个家住得距离学校很远只能选择寄宿的学生,他们每日的早午晚三餐都由李老师做饭,一起用餐。
然而,即便李老师如何精打细算,可他那原本就为数不多的微薄工资,每每临近月底时,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变得空空如也、囊中羞涩。
即便生活如此艰难,李老师依旧坚守在这片教育的土地上,默默地用自己的爱心和付出,为孩子们点亮知识的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李老师的事迹太感人了,听着听着张聪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这样的故事值得宣传,必须宣传。要让外界知道,在贫穷落后边远的山村,有这样一位如父如母的老师,他默默地将毕业的心血都倾注到山村的孩子身上,为的是让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
采访结束后,两人回到区公所,开始讨论如何撰稿宣传李老师。
两人神情专注,且一丝不苟,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们眼前的这些采访素材。他们围坐在那张略显陈旧的书桌旁,灯光柔和地洒在他们身上,映出他们认真的轮廓。
他们开始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工作。每一份素材都被他们小心翼翼地拿起,仔细阅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潘老师率先打破了沉默,他微微皱起眉头,若有所思地说道:“对于此次的报道,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便是采取何种体裁。到底是选择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