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后搞的。
主题是“公路与航空”,启动了“全美洲际公路计划”。
第一次铁路运输,更偏向于大体积组织,如国家和大公司等。
第二次则用第一次蓄积的力量来进行城市化。
第三次则在第二次基础上,让运输业更发达,可以降低到个人。
这么一来,公路通了,谁都能开车来往,加大人口流动与自由,则能够让人自发地成为繁荣社会的基本力量。
如今,人家远超华夏,就是这一段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
“目前人家还处于第三次基础建设之中,但我觉得吧……各种各样的现象,已经充分说明了这条路可行。我们华夏,目前正面临第一次基建过程中,主要建设很多公路、国道、铁路,以及部分城市化。小许,我觉得你并不是很同意。你这人啊,向来很有想法,很有主意,我想听听你的。”
许灼摆摆手道:“这个问题很简单啊,你不能看现在,看完成后的几十年,那也看不到。你要用发展的眼光,往细看,往深看。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你会发现,这件事背后问题不少。”
“我就是想不通才问你。”
其实薛培春觉得这样不妥,但也不知道哪里有问题。
他总觉得太过理想。
太过理想,就是一种不安。
“搞基建其实很简单。第一步,改开政策下来。第二步,你拿指标。第三步,你做城市规划方案。第四步,政府发钱,让人搬迁的搬迁,差遣的拆迁,造房子的造房子,造路子的造路子。这就行了。人们拿到了钱,搬走了,就有钱消费满足生活了。你花出去的钱,流入市场,下家手里的钱多了,也可以把生意做大。你生意大了工厂单子多了,那么市场货量就大了,成本低了,物价下来了。一来更多人需要工作,有班上,社会能更稳定。二来更多人也就能买到商品,让日子过得更好。就是一举多得,对不对?”
“对,但是……问题呢,钱从哪里来?”
“嘿,让银行印钱啊,这一印一发,基建不就起来么?”
“不行!”薛培春摆摆手:“这样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反而不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