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峰的创作欲望。
于是,他在黄俪的家里支起了画架,尝试着油画的创作。反正没有时间压力,灵感来了就画一阵子,没有灵感或者没有时间就放下。
他享受这种状态。
创作的自由。
过去在美院,油画系的花费最大。买画框,画布,油画颜料和专用的油画笔。
这些花费,对于现在的张峰就是小儿科。他有钱了,算是一个隐形的富豪。
他现在最缺的是时间,大把的整块儿的时间。就像老舍先生说的,年轻时牙口好,没豆吃。人老了有豆吃了,特么牙口又不行了。
唉,人生如此。
十有八九不如意!
既然是参加全国的美展,题材很重要。当年四川美院的罗中立,一幅《父亲》获得了那届美展的一等奖。
就是胜在题材上。
那届美展,张峰,吴非,五一和水东瓜去北京观摩。他们在两米高的《父亲》面前驻足了很久。大家分析,这幅作品究竟好在哪?
论技法也没啥。
水东瓜说,以张峰的水平不比这幅画逊色。张峰沉思良久道,“这幅作品题材选的好。偌大一幅画,只画了一个老农民的头像。”
画风是超现实主义的,他把老农民的勤劳,善良,隐忍甚至愚昧,表现的淋漓尽致,十分的感人。
尤其刚刚经历过那个年代,思想的桎梏尚未完全打开。画面的人物,大多是工农兵的光辉形象。
一个个浓眉大眼睛,脸蛋儿红扑扑的。就像喝多了酒。上了头的感觉。
相当的假大空。
后来有人评价《父亲》幅画所以震撼,它反映了五千年中国农民的缩影。
是对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讴歌和赞美。是对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的最真实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