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手中的实验报告,薄薄的几页纸已经被她翻得起了毛边。实验室内静得落针可闻,只有角落里那台老旧的服务器还在嗡嗡作响,散热风扇呼呼地吹着,仿佛也在替她焦虑。窗外,夜色已深,路灯将她孤寂的身影拉得老长。她知道,这项关于新型抗癌药物靶向递送的研究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如果不能解决这个药物分子在特定ph环境下稳定性差的难题,之前数月的昼夜奋战,团队成员们熬红的双眼,都将化为泡影。
“李教授,您别着急,先喝口水吧。”团队里年龄最长的王建国研究员端着一杯热茶走到她身边,关切地说道。王建国是实验室的“定海神针”,经验丰富,总能在关键时刻稳住军心,“我们再仔细梳理一下数据,从头到尾捋一遍,一定能找到原因的。”他拍了拍李梅的肩膀,眼神里充满了鼓励。
“嗯,老王你说得对,我们不能自乱阵脚。”李梅接过茶杯,热气氤氲了她的镜片,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走,我们再去看看实验记录,我就不信找不出这其中的症结!”她放下茶杯,转身走向实验台,王建国紧随其后,两人再次投入到那堆积如山的数据和图表中。他们像侦探一样,仔细搜寻着每一个可能被忽略的蛛丝马迹,不放过任何一个异常的波动。
接下来的几天里,李梅和她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实验室的灯光彻夜通明。年轻的博士生李华负责操控那台价值不菲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小心翼翼地调整着焦距,观察着载玻片上经过特殊处理的β-yh晶体样本,试图捕捉到分子结构变化的蛛丝马迹。
他的眉头紧锁,眼神中充满了专注和思考,每一次细微的调整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弦。旁边,王建国研究员正带领着几个年轻的研究员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实验方案,他们在白板上写写画画,用不同颜色的马克笔标注出关键的实验步骤和需要注意的参数,空气中弥漫着学术探讨的严谨与激情,不时爆发出的争论声和欢笑声,为紧张的实验增添了一抹轻松的氛围。
每一次实验,都像是一次漫长的航行。在实验开始前,李梅都会亲自检查每一个实验步骤,确保万无一失。她会用她那双因为长期熬夜而布满血丝的眼睛,仔细地核对着实验方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参数的设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