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常委会召开后的第二天,宋远平本就不是太平静的生活,就更加热闹了。
早上还没起床,手机铃声就把他从睡梦中吵醒了,他的大学同学,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丁原打来了电话,不用说,肯定是有求于宋远平。
丁原是个知识型人才,对于马克思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入的研究,他的职称比他的职务更要光鲜,现在已经是资深教授级别了。
丁原不光是宋远平的大学同学,两个人还都是平山市贡山县人。上大学时,丁原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家里条件稍好一些,而宋远平缺吃少穿的,是学生里面的“贫困户”,丁原没少接济他。大二下半年,正值秋收之际,姐姐要忙家里的农活,还要照顾多病的老父亲,没来得及给宋远平送生活费。宋远平兜里只剩了九块钱,每顿饭只敢买一个馒头,白菜萝卜都吃不起了。后来九块钱吃馒头也吃完了,又羞于向同学们张口借钱,硬生生喝了几天白开水充饥,几天后,挺精神的小伙子饿的头晕眼花,一张脸成了菜青色。
丁原看出了不对劲,问他是不是病了?宋远平还嘴硬,说他这是为了补课熬夜熬的。后来丁原逼着他去校医务室让校医看看,他这才说了实话。丁原二话没说,慷慨解囊,借给他二十块钱,又把家里做的香喷喷的瓜豆酱给他弄了一大瓶,他这才坚持到姐姐给他送来生活费。那一年的冬天特别的冷,宋远平穿了数年的棉袄历经几度寒冬,外面那层袄面惨不忍睹,大洞摞着小洞,小洞又连着大洞,补都没办法补了,就连里面的棉花也变成了土灰色,硬邦邦的,上课时,他冻的牙齿直打架。丁原有两件棉袄,硬是塞给他一件,他这才勉强熬过了那个冬天。
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困境如荆棘丛生,施于援手则暖人肺腑。锦上添花虽显华丽,不过是在已有的富足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而已。雪中送炭则弥足珍贵,它是黑暗中划破寒夜的火柴,是饥寒交迫时送上的一碗热粥。于困厄之际,那一份真挚的援助,更传递了珍贵友谊的温度。
每每想到丁原对他的无私帮助,宋远平常常感动的热泪盈眶,他也由此深刻理解了,世间最珍贵的友谊并非源于辉煌时的前呼后拥,而是落魄时的不离不弃。
毕业以后,宋远平姐姐出嫁和他自己结婚,丁原都给他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