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暖日高悬。
东昌城内,驿站檐下风铃轻摇,发出清脆声响。
黛玉与钰凝并未参与查案,在驿站之中暂且安歇。
她们心中牵挂着恩县的女孩们,也牵挂着更多像恩县的女孩一些在苦难中挣扎的女子。
救,只能自救。
出了恩县,黛玉一直在想,到底应该如何?
如何才能让她们过的好一些。
在看到浮影居士给她的玉佩过后,她下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她要办一个女子书院。
其实,女子书院并非新奇事物。
唐朝时,文风昌盛,就有专为女子而设学府。
那时读书求学并非贵族女子的专属特权。稍微富裕一些的,都能去学府读书。
女子学院里不仅教识问学子,也教针线绣艺,厨房诸事。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岁月的变迁,朱程文学逐渐兴起,女子书院也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沉寂。
程朱为女子设立限制 。
他们说,女子要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要遵循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他们也主张以德为重,学习次之。
女子目不识丁,他们倒是读尽了圣贤书。
他们还说,男女有别,限制女子的社交活动,束缚女子的自由,让她们难以发挥更大作用。他们还说,从一而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让女子一旦嫁人,都无法摆脱婚姻的束缚,可是这些束缚只给了女子。
如今的黛玉偏不要。
这事艰难,可她想去做一做。
更何况,如今的她可不止只有自己。
皇后娘娘,长公主,还有京中许多的夫人小姐。
她们陪着她呢。
女学之事黛玉还想着呢,就收到恩县寄来的书信。
本以为只是寻常的汇报,告知恩县女孩安置的情况,未曾想竟有意外之喜。
在那叠信件之中,有一封来自她们从恩县知县公子手中救下的商户女子。
对,就是那位将女孩们安置在自家庄子上的那个。
她姓周。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