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针对能量消耗过快问题,研发人员一方面优化头盔的能量管理系统,采用更高效的电源转换芯片,减少能量转换过程中的损耗;另一方面,研发新型能量收集装置,利用人体自身生物电以及周围环境中的微弱电磁能量,为头盔补充部分能源,有效延长了头盔的续航时间。
解决上述问题后,试验团队设计了多异能者协同干扰试验。他们邀请多名具有不同精神控制异能的异能者,同时对佩戴头盔的志愿者发动攻击。这些异能者的精神控制异能各具特色,有的擅长深度潜意识控制,有的能快速干扰意识层面判断。试验开始,多名异能者同时发力,各种复杂脑电波信号交织,形成强大干扰场。脑电波抑制头盔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起初监测系统被大量复杂信号干扰,出现短暂混乱。但随着新算法和硬件协同工作,头盔逐渐稳定,成功识别主要异常脑电波信号并发射干扰信号。虽然志愿者在试验中出现轻微意识波动,但最终未被完全控制,表明头盔在面对多异能者协同干扰时具备一定防护能力。然而,此次试验又揭示出新问题。面对多种复杂且相互干扰的精神控制异能,头盔干扰效果有所下降,志愿者仍受一定影响。而且,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下,头盔部分部件出现过热现象,影响性能稳定性。
针对多异能者协同干扰试验中出现的问题,研发团队再次投入紧张的优化改进工作。对于干扰效果下降问题,他们进一步完善头盔的脑电波信号分析算法,使其能更精准识别不同类型精神控制异能的特征,并据此调整干扰信号参数,以达最佳干扰效果。同时,增加头盔信号发射功率,确保干扰信号在复杂环境下仍能有效作用于目标脑电波。为解决部件过热问题,研发人员采用新型散热材料和散热结构。在头盔内部关键部件使用具有高导热系数的纳米材料,并设计一套高效散热通道,将热量迅速散发出去。经过改进,头盔在再次进行的多异能者协同干扰试验中表现出色,成功抵御多名异能者协同攻击,志愿者意识完全未受影响,且头盔在长时间运行中保持良好性能稳定性。
通过这一系列全面且深入的试验与改进,脑电波抑制头盔的性能得到了质的飞跃。它不仅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快速、准确地识别和干扰精神控制异能者发出的脑电波信号,还具备出色的能量管理和散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