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丁小冉利用所在的职位经营,那是她自己的问题,你问姜惟,姜惟可能会说,对呀,她自己找我,要我供货的,现在新泰科技也不是我们的了,我也管不着。
当然,新泰科技也不赚钱。
并购太多。
研发费用过高。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地方。
科技公司,独角兽中早期都这样,并购是完成布局,研发是在憋大招。
与此同时,尤泰达的财报却有问题。
虽然很隐蔽,但懂的人都懂。
尤泰达定期增资几家子公司,但子公司持续亏损,虽然子公司那边亏损不多,业绩下滑也不明显,但明眼人都知道,只是费用未充分体现,资产未进行正常折旧和减值。
否则的话,你为什么不停增资呢?
你增资了,为什么没有带来业绩上的改善呢……
而且它的基本盘,商超走下坡路也走得很明显。
表面上看,位置好的商场,营收还在增长,毛利似乎也在增长,能覆盖不赚钱的商超,但实际上,物价不断上涨,奢侈品定价一年比一年贵,商场自己也在不停优化,让薅羊毛的撤柜,让新品牌一头扎进来,然后给新品牌要形象,要销量,保持高扣点……这种主要商超不能反映行业的真实情况。
如果没做过商场,沈在心是看不出来问题的,但有了友谊商场和金城百货,沈在心就能看懂了。
看什么?
看商场的调整。
位置好的商场有其特殊性。
零售业下滑,各个品牌在别的地方开不下去店,品牌就会近一步向优质商场集中。
这个时候,越是经济圈内位置好的商超越不缺品牌进场。
这也是大多人的逻辑,在危机到来之前,抓住这些稀缺资源。
每到这个时候,品牌供货商都觉得这是自己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同时,商场这边的调整更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往往按照季度,按半年期,甚至整一年期。
他们跟品牌签合同,往往也是以年为单位签订,届时依照末位淘汰原则,每个月也许只调整上三、五个品牌……
当然不排除有些领导爱折腾,非要调整个十个、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