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下的百姓对于恒产的追求,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孟子》云:无恒产者无恒心,惟士为能。
可见,恒产对于寻常百姓的诱惑有多么的强大。
同样,这样造出来的船,也符合了金陵全民下海的趋势,那些户百姓凑银子出海的“行家里手”总不可能靠那点少得可怜的银子去自己造一条船。
自然就是会来租。
一时间,整个大明的商贾、士绅、王侯将相,几乎都搬空了家底投入到了造船上!
南起岭南,北至登莱,不管是水师衙门还是渔港码头,但凡是会造船的工匠,全都成了稀缺资源。
这些造船的师傅,除了自己赚了一大笔钱之外,同样也开始疯狂的收起了徒弟。
并逐渐的摸索出了一套专属于大明的“船政学堂”培养模式。
以前的时候,这些师傅们就像是后世东夷的那些寿司之神,盖饭之神一样,徒弟拜入门下,动不动就先学个三年切菜。
不明白的人就吹什么躬匠。
实际原因他自己能不知道
三年洗菜,三年切菜,最多十年你才能出师。
直接教你做饭,你一年就出师了,这意味着师傅要多十倍的同行!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社会经济发展,几乎停滞的社会里,就是这么残酷。
但是这能怪师傅吗
谁又愿意待在案板前面切菜,一切就是一辈子
难道他真的是热爱吗
任何兴趣爱好,当变成工作之后,都会被彻底毁掉,没有任何例外!
那是没办法的事情,上进之路被堵的严严实实,让他这一辈子,不得不这么趴在案板前切菜!
而被他自己也只得去堵住,徒弟们往上走的路!
但是在经济高速向前发展的时候,这一切就又会截然相反。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从来不是只对徒弟说的。
但凡是能有一点别的选择,又有哪一个师傅,愿意跟自己的学生抢饭碗
原本那些走不动路的老师傅,都被请进了学堂里带起了徒弟。
这些学堂解决了那些造船师傅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