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海面到海床的深度,深度为33米。
除此之外,那条正在游动的鱼,随着不断游动,深度变化,从原来的18米变成了15米,是因为这条鱼在往海面上浮游动的原因。
这是实时自动测量的最佳证据。
不仅仅可以实时自动测量鱼所处的深度,还可以测量海面到海床的深度。
而且实时自动测量鱼所处的深度还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有两大项,一项是鱼所处的深度距离海面多深,另一项则是鱼距离海床的深度。
平时他们使用到的都是前者,也就是从海面到鱼群所在海里的深度就足够,可并不代表着鱼距离海床的深度无用,相反,有时候非常实量。
例如说一些鱼贴着海床游动,没有紧贴到海床上,还有一定的深度,例如说有十几米,为了保证可以捕到这个鱼群更多一点,以下单拖网为例,那么必然是要将拖网的下方网下到距离海床七八米的样子,留出更多的深度,以保证尽可能捕到更多的鱼,断然不可能说鱼所处位置距离海床有十几米,就下到距离只有十几米的相同深度上。
那样的话,鱼群底部的鱼捕不到,因为会被逃掉。
要是只逃掉一部分也就算了,更致命的还是游动在下方的鱼群也可以钻进更深的海里,从而逃离拖网的拖中范围。
别以为不可能。
鱼的智商虽低,可受到惊扰会四处乱窜,还有很强的从众性,有一些鱼往深处钻,后面就有更多的鱼跟随,如此一来,拖网下的深度不足,卡得刚刚好的话,那么被逃掉的鱼群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故而。
下拖网的时候,一般他们都会打一个提前量,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鱼群在距离海床距离有个100米的话,他们都会将拖网下到距离海床只有50米的深度,留出50米的提前量,才能保障一网捕到更多。
这就是测量鱼与海床深度的意义所在,也是这个功能强大的体现。
可以帮助每一次下网更加的精准,每次下网收获有更多的保障。
“其他的好像只是经过强化,并没有质的提升。”
卫宏自知时间有限,体验过一把,初步检验一下,真正去检验有的是时间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