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方式开启了一扇通往微观宇宙的大门,让人类对世间真理的奥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马丁教授此言一出。
他身后的那群“学生”瞬间来了精神,立意如此高远前景如此宽阔的课题他们就算蹭一波那也是赚翻了啊!
对于国外学者兴盛科研前先讲故事这一套作风秦衡也是早有耳闻,而今天他终于亲眼见证。
只是秦衡没想到连彼得·约瑟夫·马丁教授这样在数学领域早已功成名就的大教授亦不能免俗。
这都还什么都没做呢,就先将口号确定好了。
《上帝圣经》
听上去倒是非常唬人。
虽然秦衡一贯认为科研工作者本该远离这些牛鬼蛇神,但国外科学与神学的界限却非常模糊,对此他也不好做什么评判。
视频会议还在继续。
马丁教授:“我觉得在构建多电子试探波函数时充分考虑了泡利不相容原理。具体体现为采用斯莱特行列式来表示多电子波函数。
因为斯莱特行列式具有这样的性质:当交换其中任意两个电子的坐标(包括空间坐标和自旋坐标)时,波函数的符号会发生改变,这正好符合泡利不相容原理对于电子波函数反对称性的要求。
通过这种方式,确保了在近似求解多电子体系时不会出现违背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情况,使得得到的结果在满足基本物理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多电子体系的状态。”
秦衡对此补充道:“基于单电子近似构建了单电子哈密算符。
对于一个含有n个电子的体系,假设第i个电子的单电子哈密算符为\\hat{h}_i,它包含了该电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能以及在其他电子平均势场中的能量项。
然后通过求解每个单电子哈密算符对应的薛定谔方程(当然是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下,比如波函数的正交归一性等),得到单电子轨道波函数\\varphi_i,这些单电子轨道波函数再组合成斯莱特行列式形式的多电子试探波函数用于后续的变分计算。”
在持续了整整十个小时的对话当中,物理学家们构建的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开始被秦衡和马丁教授两位数学家们用符号和公式一一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