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喜欢的人。
趁着还没到出发的时间,李萱萱找机会去蒋家探查了一番。
蒋家只有一个寡母在家,每日刺绣赚钱维持家用,养活了儿子和女儿。
蒋父是读书人,有秀才的功名,但是在第三次参加会试的时候身体不适,坚持把会试考完,结果还是没考上。
人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病恹恹的,病一直没养好,拖了一年就去了。
那个时候蒋凡珍才2岁,蒋旭书5岁。
蒋母只能勉强用自己的双手没日没夜的绣花来挣钱将儿女拉扯大,这点李萱萱还是蛮佩服的。
蒋母一直提醒儿子要好好学习,考上举人功名,完成夫君未完成的心愿。
蒋旭书的学识还不错,三年前才16岁,他第一次参加乡试就通过了,取得了举人的功名。
但是来年的会试落榜了,只能回辽县准备过三年后再次参加会试。
经过三年的知识积累巩固,夫子们觉得他这次考上的机会比较大。
但他们家只有他娘和妹妹做绣活挣钱,他在书院每一项花销都不小。
他虽然没有很铺张浪费,但偶尔也要维持一下风流倜傥的形象,以至于手上赶考的盘缠有些不够。
钱不是蒋旭书开口找秋燕借的,是蒋凡珍找人借钱,被秋燕看到了,秋燕主动提出要借钱支持蒋旭书去参加乡试考核的。
蒋凡珍和秋燕关系情同姐妹,她是十分希望秋燕可以嫁给哥哥当自己嫂子。
也是她经常在蒋母面前提起这个事,蒋母才对秋燕上了心。
她了解了一番秋燕的家世,秋燕的母亲和姐姐弟弟都开了商铺,听说挣的钱不少。
他们家还供着一个孩子在读书,听说学业不比蒋旭书差。
综合分析,秋燕在财力和身份上,配得上她们家的旭书。
所以跟蒋旭书提过一两次,意思是她眼睛不太行了,以后恐怕在绣活这一方面挣不了多少钱。
如果这次他再考不上,可能就要想其他方法支持他读书了。
蒋旭书听了过后并没有反对,只是低声说听蒋母的安排
于是蒋母跟蒋凡珍说了这个事,让蒋凡珍打听一下秋燕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