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无情地给他泼了一盆冰冷刺骨的冷水,将他的梦想击得粉碎。
回忆起三年前的情景,李一凡至今依然心有余悸,仿佛那些痛苦的经历就发生在昨天。当时,区内的农民们对开发区的建设存在着诸多的疑虑和强烈的抵触情绪。他们无比担心自己的土地被征用后,会失去至关重要的生活保障,担心传统的生活方式会被彻底颠覆和改变。
而地方领导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积极引导作用,反而让矛盾进一步激化,犹如火上浇油。李一凡曾试图与农民们进行深入而诚恳的沟通,向他们耐心地解释开发区的规划和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但在地方一些不良势力的恶意干扰下,他的这些努力收效甚微,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激起丝毫的涟漪。
森林公安的强势介入更是让原本就艰难的局面变得雪上加霜。那片被指控为破坏退耕还林地的区域,实际上是在开发区规划范围内经过了严格合理审批的建设用地。但有人故意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利用森林公安来打压李一凡。在躲避追捕的那段黑暗日子里,他不仅要时刻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危,还要绞尽脑汁地思考着开发区的未来走向。他深知,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开发区的建设将会功亏一篑,之前所有的努力和投入都将化为泡影。
而在退还巴特尔十亿资金后,李一凡不得不重新调整开发区的建设规划。他将目光坚定地投向了那规划中的 30 平方公里牧地,心中怀着一丝希望,期盼能够通过合理有效地开发这片土地,为开发区的建设筹集急需的资金。
这无疑是一个充满了巨大风险与严峻挑战的艰难决定,因为牧地的开发涉及到众多复杂而棘手的问题。这其中,不仅包括生态环境的严格保护,还有牧民的妥善安置,以及畜牧产业的艰难转型等等。但李一凡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可走,他只能咬紧牙关,在困境中艰难地摸索前行。
在开发牧地的漫长过程中,李一凡始终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他不惜重金邀请了专业的生态专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估和专业指导,精心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开发方案。
例如,采用先进的轮牧制度,合理规划畜牧养殖的密度,坚决避免过度放牧对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