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英豪没有过多责备,而是立刻指挥众人行动起来。他让工匠们在县城各处寻找合适的地方打井,同时安排士兵们搭建起临时的粥棚,开始煮粥赈济灾民。
为了防止出现哄抢等混乱情况,杨英豪亲自站在粥棚前,高声说道:“各位乡亲,朝廷的赈灾钱粮已到,大家莫要争抢,都能有口吃的,只要咱们齐心协力,定能熬过这旱灾啊!”百姓们听了,纷纷跪地感谢,口中高呼着“钰王殿下千岁”。
在打井的过程中,却遇到了难题,地下水位过低,普通的打井方法难以挖到水。工匠们面露难色地向杨英豪汇报,杨英豪一边安抚众人,一边凭借自己所知的一些现代打井知识,建议改变打井的角度,往更深的地方探寻水源,并且采用一些加固井壁的方法,防止坍塌。
工匠们按照他的方法尝试,经过几日的努力,终于成功打出了几口水井,清澈的井水涌出时,百姓们欢呼雀跃,仿佛看到了生的希望。
而另一边,林婉清在京城听闻杨英豪在灾区辛苦赈灾,心中担忧不已,她虽是女子,可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于是,她组织了京城一些医馆的医者,带上药材和简单的医疗器具,也赶往灾区,想要为灾民们诊治疾病。
杨英豪得知林婉清前来,既感动又心疼,赶忙前去迎接:“婉清,你怎也来了,这灾区条件艰苦,你一个姑娘家,实在是太辛苦了。”
林婉清却坚定地说:“殿下,婉清虽力量微薄,但看着这些灾民受苦,实在不忍心,能帮一点是一点呀。”
在林婉清和医者们的帮助下,那些因饥饿和恶劣环境而生病的灾民们得到了救治,减少了伤亡。
随着赈灾工作的推进,杨英豪发现,仅仅依靠朝廷拨发的钱粮还是不够,还需想办法让灾区尽快恢复生产,实现自救。他鼓励百姓们将一些还未完全干涸的土地利用起来,种植耐旱的作物,并且亲自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耕种、灌溉。
同时,杨英豪还想出了以工代赈的办法,组织灾民们参与到一些简易水利设施的修建、道路修复等工程中,这样既能让灾民们通过劳动换取口粮,维持生计,又能为灾区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然而,赈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押送钱粮的官员,禁不住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