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难一个老人家,这银子我替她出了。”说着,便让护卫拿出一锭银子扔给那富家公子。
那富家公子原本还想发作,一看杨英豪这气度不凡,身边又跟着护卫,料想不是一般人,便哼了一声,捡起银子嘟囔着走了。杨英豪扶起老妪,温和地说道:“老人家,您没事吧,快些回家去吧。”
老妪千恩万谢,周围的百姓也纷纷夸赞杨英豪仁义。杨英豪趁机向百姓们询问起近些日子京城的各种情况,百姓们见他和善,便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人抱怨赋税有些重,有人说那河道许久没修缮了,一到雨季就容易淹了庄稼等等。杨英豪一一记在心里,他明白,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其实都是关乎大明安稳的大事。
从街市回来后,杨英豪又去拜见了自己的父亲朱瞻基。朱瞻基正在御书房处理政务,听闻朱祁钰求见,便让人宣了进来。
“钰儿,今日怎么有空来见朕了?”朱瞻基放下手中的折子,看着朱祁钰问道。
“儿臣近日在府中读书,偶有所感,想着来与父皇聊聊。”杨英豪恭敬地回道。
“哦?那你有何感悟,说来听听。”朱瞻基来了兴致。
杨英豪整理了一下思绪,说道:“父皇,儿臣觉得如今大明看似繁华,但实则也有不少隐忧。儿臣今日去街市走了一遭,见百姓们生活虽还算安稳,可也有诸多难处,赋税、水利这些方面都还需再用心经营,若能减轻百姓负担,修好水利,那庄稼收成好了,百姓富足,我大明才能更加昌盛啊。”
朱瞻基微微点头,眼中露出一丝赞许:“钰儿能有这般见识,倒是难得,朕也知晓这些问题,只是这朝堂之上,各方利益牵扯,想要推行一些举措,并非易事。”
“父皇,儿臣愿为父皇分忧,若能让儿臣去参与一些相关事务,儿臣定当竭尽全力。”杨英豪趁机说道。
朱瞻基沉思片刻,说道:“此事朕再考虑考虑,你年纪尚轻,先多学着点朝堂之事吧。”
杨英豪知道急不得,便告退了出来。回到府邸后,他又召集了自己平日里招揽的一些有识之士,这些人有的精通农事,有的擅长治水,还有的对朝堂局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众人齐聚一堂,杨英豪将今日的见闻和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