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
答案的误差允许范围,也就是按不确定度进行评分的对应标准,还是得看教师和大多数学生做实验的结果而决定。
无非就是这次的实验误差本来就大一些,但分数换算不会变化太多。
准备完毕。
‘然后,将铝球以小角度(小于5°)释放,让它做简谐运动。’
池远一边做,另一只手已经按在多通道计时器上准备记录。
放!
按下计时。
眼睛紧盯着铝球,直到铝球摆动了30个周期。
低头看向计时——5907s。
测出第一个实验中的【重力加速度】,共需要进行6次重复实验。
这种实验虽然流程简单,但依然不容小觑。越是重复性强的实验,时间越是紧张。更别忘了还有一个光学实验,容错率极低。
有时候,同一个步骤,用完全相同的手法,也会因为一些奇怪的偶然造成误差。
比如,数着数着忘记了自己数到了第几个周期。
池远能做的也只是聚精会神,手法尽量做到极致,其他的都得交给上帝了。
第一个实验中的【电导率】则需要观察铝球从0、10、20、30、40……、110周期后,所用的时间和摆幅(角度)。
数据至少需要3组重复实验……每组至少11个数据点。
这就是池远在保证精确度的同时,耗时最少的实验设计了。
做到这,池远都有点想骂娘了。
——经历了这么多竞赛,这是他做过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实验,是想把学生当实验机器人吗?
心里虽然在不断吐槽,池远也知道不能耽误时间,立刻调整一起继续实验。
等到他结束实验,写完实验报告,只觉得眼前还有一个球在摆啊、摆……
揉了揉眼睛,一看时间——10:20。
‘靠?一个实验,过了110分钟?!’池远眨了眨眼睛,确定那不是幻觉。
第一个实验规定时间是90分钟,他整整超时了20分钟!
他可以确定自己没有耽误一点时间,全程也没有失物重做,但这是他第一次做实验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