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卷子更多是在考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是随取随用,更是要求能够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完全不像是竞赛考察思维。
方向不难,难在题目分析难度、学科知识组织、计算强度!
但工程?分析?计算?
这恰巧是池远的舒适区!
这种复杂、多变、跨学科的工程问题,对于曾经在脑中构建过虚拟实验室的他而言,已经是轻车熟路。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有恃无恐。
短短30来天。
从一开始360倍慢慢增加的学习效率。
虚算,他也仅仅投入了9000多个小时。
在《异类》一书中,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没有机遇和文化、环境因素,即使智力超过爱因斯坦,也只能做一份平庸的工作。”
拥有『学神系统』的他,能够平庸吗?
他已经接受了「天神挑战」,不能平庸。
《异类》是池远在30天内读的唯一一本闲书,其实成功可以总结为包含文化、环境因素的‘三机遇’:
出生的时代,诱发‘马太效应’,让一些人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这是机遇之一。
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有些人能够幸运地率先完成1000小时的积累,这是机遇之二。
在成长过程中,有机会培养高水平的“实践智慧”,这是机遇之三。
机遇一自不必多说,相比很多国家,出生在华夏也算是优势。
对于个人而言,最容易抓住的就是机遇2。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超凡,并非天资高人一筹,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它们是《异类》中文翻译过来的原话。
这点,心理学家很早就发现了:人的大脑平均要花费小时,才能完全理解和消化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达到精英的程度。这就是小时法则。
也就是说,池远也不过是走出了迈向世界级大师9\/10的路程。同时,多学科交叉领域,需要的时间要成倍数增加。
更别说,他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