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便与中国的核潜艇事业紧紧相连,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
1958年,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黄旭华成为最早参与核潜艇研制的29人之一。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重重,当时,包括他在内的所有科研人员都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用自创的“笨办法”,靠着一把算盘,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他们甚至用磅秤称量设备和艇体部件,以控制重心和重量。这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却凝聚着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每一次的称量,都是对国家责任的担当。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论证,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下水,那一刻,整个中国都为之沸腾。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为国家的海防事业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然而,在这辉煌的背后,是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的默默付出。在这漫长的30年里,家人遭难他未能照顾,父兄逝世他没有送行。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他把对家人的思念深埋心底,舍小家顾大家,用一生的坚守,换来了祖国的安全与尊严。这种无私的奉献,这种对国家的忠诚,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1988年,黄旭华亲自带队完成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开创了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潜的先例。在深潜的过程中,每一秒都充满着未知和危险,但他毫不畏惧,为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他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与团队总结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离休后,黄旭华仍心系科研,多次到学校和科研院所做讲座,传播核潜艇精神。他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奖金逾2000万元,还设立了“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鼓励青年科研人员投身国防事业。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发展而奉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心中依然装着国家和人民。
“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